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 正文内容

如何发挥古诗的作用?

2024-02-16 08:38:50法律法规1

1、直抒胸臆和含蓄委婉

直抒胸臆也称直接抒情,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寒士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节操。

含蓄委婉是不把自己的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采用婉曲、象征、比拟、隐语、用典等手段间接地表现出来的一种抒情方式。古诗经常把要抒发的情感,要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所描绘的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结尾:“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将依依惜别之情寓于帆影、碧空和长江流水的景物中了。

2、景与情

景指景物,情指人的感情。出现在诗歌里,有种种不同的情况,最常见的是先景后情,情因景生,即触景生情。如杜甫的《旅夜书怀》,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不少的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似乎已成常规,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也有一些诗是先情后景。还有一些诗,看上去完全写景,而实际上景物里面蕴含着诗人的感情,“一切景语皆情语”[《人间词话》(王国维)]。以上这些都属寓情于景。一般情况下,有什么样的景,就生什么样的情,如乐景生乐情,哀景生哀情。但有时,触景生情,生出的情与客观的景截然相反,这种情况叫情景相异。古诗中以乐景写哀情较为常见,以哀景写乐情比较少见。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以乐景写哀情。古诗中以乐景写哀情的名句还有“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等。

3、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的三种表现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兴是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赋、比、兴三者各有特点,又相辅相成。交待事实,直抒胸臆,以赋为佳。变抽象为形象,比兴为优。

施肩吾的《夜笛词》“皎洁西楼月未斜,笛声寥亮入东家。却令灯下裁衣妇,误剪同心一半花”,用赋的手法写成,言东家妇闻笛而生思亲之情,误剪同心之花,别开生面。还有古诗中的“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动人佳句,“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含蓄之句,“一将功成万骨枯”的精警之句,均用赋的手法写成。

比喻的手法在诗歌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运用比喻,能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能把陌生的东西变成人们熟悉的东西;有创造优美的意境,产生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的作用。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运用比喻,把无形的音乐描写得形象鲜明,栩栩传神,仿佛就在眼前。

兴是借助其它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兴同诗歌的内容有一定的联系。如《氓》的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和第四章开头两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运用了兴的手法。前者既隐喻女主人公的貌美,又暗指女主人公的痴情;后者桑叶由嫩绿变为枯黄,既隐喻女主人公青春不再,又暗指“士贰其行,二三其德”。兴经常有统摄下文,提纲撮要的作用。

要注意,比和兴经常结合在一起使用。运用比兴手法,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sute006.com/post/97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