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中的法律事实是指?
刑法中的法律事实是指?
法律事实,是指法律所确认的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设立、变更和终止的客观现象。
比如,合同的成立,即在当事人之间发生权利义务关系;灾害发生了,就可以引起保险公司的赔偿责任;人的死亡,能引起抚养关系的消灭和继承关系的发生。
因此,签订合同、灾害发生、人的死亡,都是法律事实。
刑法的法律性是指?
一、刑法的阶级性质就是指刑法的阶级属性。
二、刑法的法律性质就是指刑法作为法律体系中之一部分所具有的特征。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政治上的统治和各阶级经济上的利益,根据自己的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并且应当负何种刑事责任 ,并给予犯罪嫌疑人何种刑事处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扩展资料:
刑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刑法是一切刑事法律规范的总称,狭义刑法仅指刑法典,在我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与广义刑法、狭义刑法相联系的,刑法还可区分为普通刑法和特别刑法。普通刑法指具有普遍使用效力的刑法,实际上即指刑法典。特别刑法指仅使用于特定的人、时、地、事(犯罪)的刑法。在我国,也叫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
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是刑法的三个基本范畴。这三者的关系是:犯罪决定刑事责任,刑事责任决定刑罚。换句话说,没有实施犯罪,就不负刑事责任,无罪即无责,从而也不受刑罚处罚。
刑法中的成文是指?
所谓成文法,指的是以国家名义制定成 文字并公之于众的法律。与成文法对应的是 以习惯、惯例等作为法律准绳的不成文法, 比如中国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便属于不 成文法。需要指出的是,成文法的内涵不仅 在其书面性,更在于其公开性。
刑法中的行凶是指什么?
行凶是介于故意杀人和故意伤害之问的模糊界定,同属无过当行为,刑法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刑法中的从宽处罚指什么?
从宽处罚是刑罚运用制度中的重要内容,具体包括从轻、减轻处罚和免除处罚。,“从”是指“采取某种方针、态度或者方法”。而“宽”是指“宽松、松弛”,是与“紧”、“严”相反的意思。所以,从文义来分析,从宽、从严处罚是与一般的“正常”处罚所不同的处罚方法和措施。 从轻处罚是指在法定刑限度以内判处较轻刑罚的处理办法;减轻处罚是指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的处理方式;而免除处罚,是指对于构成犯罪而情节轻微的犯罪人不适用刑罚的处置方式。 从轻处罚的条件有自首、立功、认罪态度好、主动交还财物、取得受害人谅解等。 减轻处罚的类型有两类:一、应当减轻处罚的,主要包括(1)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2)造成损害的中止犯;(3)从犯;(4)防卫过当;(5)避险过当;(6)胁从犯;(7)犯罪以后自首又有立功表现的。二、可以减轻处罚的,主要包括(1)限制行为能力人犯罪的;(2)未遂犯;(3)犯罪以后自首的;(4)犯罪分子有立功表现的;(5)又聋又哑的人或盲人犯罪的;(6)预备犯;(7)在国外犯罪,已在国外受过刑罚处罚的。 免予刑事处罚:刑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但是可以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予以训诫或者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或者由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分。”这是我国刑法免予刑事处罚的法律依据。根据刑法总则,规定,免予刑事处罚主要需具备如下条件: 1、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刑法第十九条)。2、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刑法第二十条第二款)。3、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刑法第二十一条第二款)。 4、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刑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5、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刑法第二十四条第二款)。6、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刑法第二十七条第二款)。 7、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刑法第二十八条)。8、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刑法中的过错是指什?
刑法中的过错一般指受害人的过错引起的被加害,一般过错和重大过错的主要区别在于对加害人的量刑考虑,一般过错判的重些,重大过错判的轻些。
刑法的法律工具?
《刑法》第116条只对交通肇事罪中交通工具的范围作了概括性的规定,即大致范围是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等交通工具。
刑法条文中明确规定的这些交通工具都是现代化的主要交通工具,具有速度快、运载量大的特点,一旦造成倾覆、毁坏,就会给公共安全造成难以估量的危害后果,造成同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失。
所以刑法首先明确的是这些对国计民生具有影响的交通工具。
从法律的规定看,构成本罪的交通工具不包括简单的交通工具,如马车、自行车、手推车、人力三轮车等。
因为破坏马车虽然可能会造成人身或财产的损失、但其破坏程度并不足以构成对公共安全的威胁,因此不应当以破坏交通工具罪论处,应当按照犯罪的具体事实定罪,可以定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罪、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等。
刑法的法律标志?
犯罪的法律标志是触犯刑法、触犯民法、触犯行政法。刑事违法的必然后果是刑事法律制裁。
犯罪是指违法情节严重,对社会危害很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也称为严重违法行为。
犯罪的基本特征:
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当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它们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区分罪与非罪的原则界限。
本质特征:触犯刑法。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刑罚当罚性是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性的必然结果。
刑法中移民是指什么?
“移民”并非是刑法规定的,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移民简单来说就是某人变更其永久居住地。但是“国内移民”和“移民国外”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国内移民一般是指整建制的行政区(比如村、乡、镇、县等)内的居民整体迁往外地,而这种整体迁徙是按照政府的安排来进行的,其原因可能国家大型建设项目占地、地灾危害、战备需要等等。
关于法律效力在刑法中的规定?
第一是刑法的属地管辖原则,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刑法在这个国家的领域范围之内它是有效的。所谓属地它是一个立体的概念,既包括这个国家的领陆,也包括这个国家的领海和领空,根据我国刑法规定,领域不仅包括了领陆、领海、领空,还包括了刑法上所说的浮动领土。我国刑法第6条2款还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犯罪的,也适用本法。”当然这种规定也导致了两个不同国家的管辖权竞合的问题。
第二个原则是属人管辖原则,所谓属人管辖,也就是按照国籍的原则来管辖。我国《刑法》第7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规定的最高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第7条第2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当然这种规定同样存在着与国外刑法管辖的竞合。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