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律师案例 > 正文内容

历史上都有哪些内行被外行指导的案例呢?

2024-01-21 23:35:28律师案例1

内行被外行指导的案例很多,如果人尽其能,合适的人都能安放在合适的位置上,那么朝代更替也就不会那么频繁了。

内行就是专业人才,比如打仗得用精通兵法且有实际统兵经验的将领,主政得用通晓权谋、有出色政务能力的文官等等。

在北宋年间,在西夏战场,就有一位外行指挥内行的著名战役,永乐城之战,这场战役是神宗五路伐夏之后的另一场惨败。伤亡数字创造了当时之最,而所有这一切来源于用人不当。王安石熙宁变法成果显著,国库充足,军兵战力强盛,正是对西夏作战的最佳时刻。

并且西夏还正在搞内讧,五路伐夏的失败在于官二代高遵裕的瞎指挥。而永乐城的惨败在于一位糊涂的战场指挥官,这位仁兄叫徐禧。史料记载“徐禧,字德占,洪州分宁人。少有志度,博览周游,以求知古今事变、风俗利疚,不事科举。”

徐禧博览群书,很有才干,后来被宋神宗重用,但再怎么说他只是一位文官,还极其自大。不知道神宗哪个弦出了问题,竟然派徐禧去西北战场防卫西夏。原来鄜延路的指挥官为种谔,他是种世衡的儿子,种家军的中间力量。

种谔曾上疏神宗,在五路征伐西夏失败后,建议以土工建城的方式层层推进,从银州、宥州、夏州再到盐州,最后蚕食西夏国土,以最后解决西夏问题。这个方案看似繁琐、耗费时间,但在当时来说,是合适的。五路伐夏兵力损失严重、国力下降,以土工推进的方式比较稳妥。

徐禧来了偏偏不听,种谔可是祖辈在西北守卫,不仅经验丰富、而且在五路伐夏作战中战功赫赫,鄜延军实力最强。种谔就是内行人,而徐禧一个外行在指挥内行,没办法,谁让徐禧官职高啊。

徐禧没有采纳种谔的建议,而是在没有水源的地方建了个永乐城,在西北这荒凉的地方,如果没有水源,那就意味着死亡。果不其然西夏集结重兵攻城,而永乐城内只有3万宋军,再看看城下的西夏军,足足有30万之多。

以3万对30万,这本就是不该发生的战役,数量太过悬殊,几乎没有胜算。属下将领劝徐禧:“城小人寡,又无水,不可守。”这绝对是很中肯的建议,但徐禧还是不听,以少敌多。最让人无语的是徐禧竟然让士兵出城迎战,这无疑以卵击石,虽然鄜延军英勇无畏,但终不敌,大量减员。

最后宋军只能退居城内死守,永乐城身居要地,西夏人是绝对不允许的,于是西夏军不顾生死玩命攻城。徐禧不顾百姓、士兵死活,命令死守不退,这下最终的结局:

“夏人乘之,师大溃,死及弃甲南奔者几半。珍与残兵入城,崖峻径窄,骑卒缘崖而上,丧马八千匹,遂受围。水砦为夏人所据,掘井不及泉,士卒渴死者太半。夏人蚁附登城,尚扶创拒斗。珍度不可敌,又白禧,请突围而南;永能亦劝李稷尽捐金帛,募死士力战以出,皆不听。戊戌夜大雨,城陷,四将走免,禧、舜举、稷死之,永能没于陈。”

这支鄜延军可以说是宋军的王牌军,数量不算多,但战力很强,永乐城下堆积数万西夏人尸体,而城内水源枯竭,最后只剩下徐禧手中最后一杯水。在西夏人玩命的攻势下,鄜延军终于撑不住了,3万军队全部丧生,城中十几万百姓无一幸免。死亡人数20万,这是北宋对从建国以来最大的惨败。

徐禧也死了,但结局无法改变,这就是外行人指挥内行人的结果,如果种谔指挥,绝对不是以此收场。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sute006.com/post/91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