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 正文内容

民事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的区别和联系?

2023-11-17 22:20:45法律法规1

民事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的区别和联系?

  一、区别:  (一)概念  民事行为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发生、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义务关系的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关系的合法行为。  (二)特征  民事行为的特征:

1、主体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2、目的是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3、是主体有意识的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

1、有意思表示,即行为意思、表示意思、效果意思;2、是合法行为。  二、联系  民事行为分为有效的民事行为、无效的民事行为、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合法的民事行为。其中,合法的民事行为也叫做民事法律行为。

无效民事行为与可撤销民事行为的区别?

一、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

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

三、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

四、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

五、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

六、经济合同违反国家指令性计划的;

七、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无效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

民事法律行为与非民事法律行为的区别?

民事法律行为就是经济类的案件,而非民事法律行为就是刑事案件

什么是民事,民事行为?

所谓“民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领域内基于其意志所实施的,能够产生一定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但是,并非一切民事行为都是民事法律行为。其中,只有具备法律规定的有效条件的民事行为,才具有法律确认的活律效力,产生行为人预期的法律后果,属于民事法律行为。而不具备法定有效条件的民事行为则不具有法律效力,不产生行为人所追求的法律后果,或者通过当事人依法行使变更权或撤销权导致其效力的变更或者消灭。所以,民事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在形式逻辑上是包容概念的关系,即民事行为包括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可撤销、可变更的民事行为以及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

民事行为属于民事法律事实的一种,与其相对应的是事实行为。所谓事实行为,是指行为人不具有设立、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意图,但依照法律规定能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

依照《民法通则》的规定,事实行为分别包括债权法上的侵权行为、无因管理行为、部分不当得利行为、正当防卫行为、紧急避险行为及自助行为等,物权法上的遗失物的拾得行为、埋藏物的发现行为、先占行为、添附行为等,知识产权法上的创作行为、发明创造行为等。

无效民事法律行为与可撤销民事法律行为的联系与区别?

1、无效民事行为是指欠缺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因而当然不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为。而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又称“相对无效的民事行为”或“可变更和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指的是依照法律的规定,可由当事人请求法院或仲裁机关予以变更或撤销的民事行为。 2、与无效民事行为相比较,可撤消的民事行为体现出以下特点: (1)可撤消的民事行为在撤消前已经发生法律效力。无效的民事行为一开始就没有法律效力。 (2)可撤销民事行为的撤消,应由撤销权人为之;可撤销民事行为的效力消灭,以撤销行为为条件。而无效民事行为的无效可由任何人提出。 (3)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撤销权人对权利的行使拥有选择权,当时人可以撤销其行为,也可通过承认的表示使撤销权消灭。 (4)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其撤销权的行使有时间限制。无效民事行为中,不存在此种限制

民事行为原则?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信原则、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法律依据:

一、《民法典》第五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二、《民法典》第六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三、《民法典》第七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四、《民法典》第八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五、《民法典》第九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单方民事行为和双方民事行为怎么区分?

单方民事行为,又称一方行为,单独行为,是根据一项意思表示就可成立的民事行为,其特点在于不需要他方当事人的同意就可发生法律效力。

订立遗嘱、抛弃继承权、撤销委托代理、免除债务、追认无权代理等行为,皆属于单方民事行为。例如,免除债务行为,有人借了你2000元,你跟他要他一直不还,最后你到他家一看,穷得连锅都揭不开了,你怜悯心大发,说钱不要还了,这不需要征得他得同意。如果你问他我免除你的债务你同意不同意?那就有点虚情假意了。双方民事行为,是指需要两项内容互异但相互对应的意思表示一致才可以成立的民事行为。例如,合同行为、遗赠扶养协议、委托监护协议、收养协议等都是双方民事行为,其中合同行为是典型的双方民事行为。区分单方行为和多方行为的意义在于,法律对三者成立的要求有所不同。单方行为,只要行为人一方作出意思表示,民事行为就成立;多方行为一般则要求各方行为人的意思表示达成一致,民事行为方能成立,只有行为人一方的意思表示,民事行为不能成立。

民事行为四要素?

民事法律行为的要素有:所有民事法律关系均由主体、内容和对象三个要素组成。

1、主要要素:指具有民事主体资格的人参与民事法律关系有民事主体资格的人。即民事法律关系的参与者、权利的所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民事主体主要包括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在特定情况下包括国家;

2、对象要素:民事法律关系的对象,有标的,是民事主体之间建立民事法律关系的对象,是民事主体追求利益的反映,是民事主体活动的目标。在规范意义上的民事法律关系方面,其对象大致是固定的;

3、内容要素具有民事主体资格的人如何实现参与民事生活的目标,即参与民事生活的目的,是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

如何申请公民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民事行为?

这是民事诉讼法中的特别程序,由其近亲属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向该公民住所地基层人民法院提出,相关程序规定如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四节 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案件

1、第一百八十七条 申请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由其近亲属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向该公民住所地基层人民法院提出。 申请书应当写明该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事实和根据。

2、第一百八十八条 人民法院受理申请后,必要时应当对被请求认定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进行鉴定。申请人已提供鉴定意见的,应当对鉴定意见进行审查。

3、第一百八十九条 人民法院审理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案件,应当由该公民的近亲属为代理人,但申请人除外。 近亲属互相推诿的,由人民法院指定其中一人为代理人。该公民健康情况许可的,还应当询问本人的意见。 人民法院经审理认定申请有事实根据的,判决该公民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认定申请没有事实根据的,应当判决予以驳回。

4、第一百九十条 人民法院根据被认定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他的监护人的申请。 证实该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原因已经消除的,应当作出新判决,撤销原判决。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无效?

错误的。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行使的民事行为不当然无效,一般是处于效力待定状态。

在限制民事行为人的法定代理人的追认下为有效行为。

如果是纯获利的民事行为时不需要追认也是有效的。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sute006.com/post/75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