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撤销民事法律行为的机构?
可撤销民事法律行为的机构?
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在意思表示有瑕疵的情形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法 典 条 款
第一百四十七条【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可撤销】 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四十八条【以欺诈手段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可撤销】 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四十九条【基于第三人欺诈而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可撤销】 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可撤销民事法律行为口诀?
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口诀】: 携(胁迫)妻(欺诈)误(重大误解)成功(成立时显失公平)
分别是对应的是
(1)欺诈
①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
②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
(2)胁迫
指以给公民或其亲友的生命健康、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或者以给法人的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相要挟,迫使对方作出违背真实意愿的意思表示。
(3)重大误解
指行为人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向己的意思相悖,造成较大损失的意思表示。
(4)成立时显失公平
指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当事人间的权利义务明显违反公平原则的民事法律行为。
无效民事法律行为与可撤销民事法律行为的联系与区别?
1、无效民事行为是指欠缺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因而当然不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为。而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又称“相对无效的民事行为”或“可变更和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指的是依照法律的规定,可由当事人请求法院或仲裁机关予以变更或撤销的民事行为。 2、与无效民事行为相比较,可撤消的民事行为体现出以下特点: (1)可撤消的民事行为在撤消前已经发生法律效力。无效的民事行为一开始就没有法律效力。 (2)可撤销民事行为的撤消,应由撤销权人为之;可撤销民事行为的效力消灭,以撤销行为为条件。而无效民事行为的无效可由任何人提出。 (3)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撤销权人对权利的行使拥有选择权,当时人可以撤销其行为,也可通过承认的表示使撤销权消灭。 (4)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其撤销权的行使有时间限制。无效民事行为中,不存在此种限制
民事法律行为与非民事法律行为的区别?
民事法律行为就是经济类的案件,而非民事法律行为就是刑事案件
民事法律行为的目的?
促进问题得到解决的目的。凡事都有规则,在规则范围内解决问题体现了公平正义。
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
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关系,能够产生当事人预期法律效果的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是行为的一种类型,是行为中最主要的形式,是法律事实的最基本形式。
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关系,能够产生当事人预期法律效果的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是行为的一种类型,是行为中最主要的形式,是法律事实的最基本形式。
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
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一般成立要件包括:
1.
当事人。即进行民事法律行为的民事主体。
2.
有意思表示。单方法律行为,当事人意思表示完成,法律行为既告成立;双方法律行为,互相意思表示一致时法律行为方告成立。
3.
标的须确定并且可能。
民事法律行为概念?
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是社会生活中最普遍的一种民事法律事实。
一、 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是社会生活中最普遍的一种民事法律事实。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民事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要素
意思表示是指行为人把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内心意思,用一定方式表现于外部的行为。
(二)民事法律行为是实现民事主体预期法律后果的行为
民事主体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以设定、变更或终止一定的民事法律关系为目的。只有民事主体实施的能够引起预期的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才是民事法律行为。这一特征使民事法律行为与拾得遗失物的行为、无因管理行为等事实行为区分开来。
(三)民事法律行为是合法行为
只有合法的民事行为,才能发生当事人所预期的民事法律后果,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行为在民法上一般被确认为无效的或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分类?
一、根据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需要一方还是双方或者多方的意思表示,其可分为:单方行为、双方行为和多方行为。
二、根据其是否必须采取法律规定的形式,民事法律行为可以分为:要式行为和不要式行为。
三、根据其行为是否需要当事人支付对价(互为对价,但是非为要求等价性),民事法律行为就可以分为:有偿行为和无偿行为。
四、依据其行为生效是否以标的物的交付为要件,民事法律行为可以分为:诺成行为和实践行为。诺成行为自当事人达成合意时成立,当事人交付标的物为履行其义务;而实践性行为自当事人交付标的物时成立,交付标的物为行为成立的要件。
五、根据其相互间的关系,民事法律行为可以分为:主行为和从行为。从行为依赖于主行为。
六、根据行为人实施行为所要发生法律后果的性质,民事法律行为可以分为:财产行为和人身行为。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主张的分类,包括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双务行为和单务行为
可撤销民事法律行为的五大事由?
新破产法第31条规定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前一年内,涉及债务人财产的五种行为,管理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这五种行为都极具破产欺诈或“假破产,真逃债”的嫌疑,因此,新破产法予以高度关注。第31条具有丰富的内涵。根据此条的规定,可撤销行为有以下五种:
1、无偿转让财产的。无偿转让财产是不正当减少债务人财产,损害债权人利益的典型形态。无偿转让财产,是以无代价或者实质上无代价的方式将债务人财产让渡与他人的行为,例如,直接将某项财产赠与他人,在交易过程中让渡某项财产利益而不取回报(变相赠与)等。不论这种赠与或赠送行为在道德上多么高尚,只要是在受理破产申请前一年内的行为,管理人都可提请撤销。
2、以明显不合理的价格进行交易的。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进行交易,实质上是一种不当放弃债务人可得利益,从而使其可执行财产减少的行为。在认定这种行为时,关键是确定该财产在当时的可售价格。对此,主要应考虑两个因素:第一,相同财产或同种类财产在当时的市场价格边界(高限和低限)。第二,相同财产或同种类财产在当时的市场供求和竞争状况(销售难易度)。在市场价格边界内,销售难度高的,可售价格应偏向价格边界的低限;易于销售的,可售价格应偏向高限。在确定是否“明显不合理”时,要适当考虑财产的性质和债务人出售该财产的合理性。如果销售的财产是债务人业务范围内经营的物品(例如,工厂出售其产品),应较充分地考虑市场供求和竞争因素对降价幅度的影响。如果销售的财产不是债务人业务范围经营的物品(例如,工厂出售房屋),则应当结合销售收入的使用去向,对降价的合理幅度作较严格的解释。
3、对原来没有财产担保的债务提供财产担保的。由于有财产担保的债权人能够就担保权标的优先独立受偿,债务人在无力偿债事态下对原来没有财产担保的债务提供财产担保,便意味着本应用于集体清偿的财产变成了个别人优先独立受偿的标的,从而使其他债权人通过集体程序获得的清偿数额减少,这是违反新破产法公平清偿原则的。适用此款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必须是债务人对现有债务提供的担保。所谓对现有债务提供担保,系指对先前已存在的债务,以后又设定担保;若债务人的债务与担保同时设定,则不受此条件的限制。
(2)此种担保既包括由破产人为自己的债务而提供的,也包括为他人所负债务而提供的担保,因为在这两种情况下,债务人财产都会因此受到损害。
(3)这种担保是在债务人财产上设定的,担保权益的行使有可能使债务人财产实质减少,从而损害全体或者大部分债权人利益。如果是第三人为债务人原来没有财产担保的债务提供保证或提供担保的,由于在实质上增加了债务人的清偿能力,因此不属于法律条文所规定的范围。
(4)债务人对现有债务提供担保,必须是在破产受理前1年内实施的。
4、对未到期债务提前清偿的。在合同关系中,除了少数即时清结的合同之外,一般合同均规定有一定清偿期限,以明确合同当事人权利义务关系的起始和终结时间,并便于债务人履行债务和债权人接受履行。我国《合同法》第七十一条许可债务人提前清偿。但是,对破产企业来说,在法院受理破产案件前1年内对未到期债务的提前清偿行为则属于可撤销行为。这是因为,提前清偿部分债权,实际上是给予这部分债权以特殊优惠,从而使这部分债权免却了作为一般破产债权可能蒙受的损失。这种撤销行为的构成要件有二:一是必须是债务人对于债权人未到期的债务所进行的清偿。所谓未到期的债务,是指破产企业在清偿的时候,该债务的清偿期尚未到来,对这种债务,当债权人要求清偿时,债务人原本享有拒绝履行的权利。如果该项债务已届清偿期,那么,破产人对该债务的清偿是有效的。二是必须是在破产案件受理前1年内所进行的清偿行为。如果债务的清偿发生在破产案件受理的1年以前,即使是对未到期的债务所进行的清偿,亦不能构成否认的原因。
5、放弃债权的。在一般情况下,债权人有权放弃自己的债权。但是在无力偿债的情况下,债务人放弃自己的债权,实质上放弃的是债权人的清偿利益,因此,新破产法将其规定为可撤销行为。应注意的是,如果债务人通过免除相对人债务获得了公平的回报,从而使其财产价值(亦即债权人的清偿利益)有相应增加,则该种放弃是有效的。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