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蒂斯生平简介? 杜甫生平简介?
马蒂斯生平简介?
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法国著名画家、雕塑家、版画家,野兽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有《豪华、宁静、欢乐》《生活的欢乐》《开着的窗户》《戴帽的妇人》等。
马蒂斯晚年的艺术是极其简练的,带有平面装饰性的艺术,然而他的伟大之处正在于能够超越令人乏味的、狭小的装饰天地,从而创造了“大装饰艺术”的概念。马蒂斯在晚年仍和在野兽派时代一样激进。
杜甫生平简介?
杜甫出身北方大士族的京兆杜氏,从魏晋一直到唐朝都是显赫的杜氏家族。杜甫小时候家庭条件比较优越所以过着少爷的生活,自小喜欢学习,七岁就能作诗,少年时期的杜甫一直在游历多地。 公元744年,杜甫在洛阳与李白相遇,二人相约同游,在天宝四年,杜甫与李白结下深厚友谊,每日谈诗论文,切磋琢磨。告别李白后,杜甫回到长安,开始应试但是科举之路并不顺畅。 在长安10年,都没有考中。755年,杜甫的《大礼赋》受到唐玄宗的赏识,让他待在集贤院。11月安史之乱,唐肃宗即位。杜甫投奔唐肃宗,被授予左拾遗,但杜甫后来救房琯。 使得唐肃宗不再重用他,被贬到华州。758年,杜甫对当朝时政失望透顶,最后决心离开官场,开始四处漂泊的生活,期间,杜甫的大量诗篇写成,770年杜甫一直在江中小舟上度过。 想要回到家乡的杜甫遭遇江水暴涨,被困江边,得到耒阳县令的救助,一心想北上的杜甫后来在江中小舟上去世,年终59岁。
高尔基生平简介?
高尔基(1868―1936年)苏联文学的创始人,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代表作《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列宁语)
高尔基“是‘底层’的代表者,是无产阶级作家”;“他的一生,就是大众的一体,喜怒哀乐,无不相通”。他只上过2年学 ,完全靠自学成才。(鲁迅《鲁迅全集》第7卷)
拿破仑生平简介?
拿破仑·波拿巴(法语:Napoléon Bonaparte,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即拿破仑一世(Napoléon I),出生于科西嘉岛,十九世纪法国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缔造者。
历任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执政(1799年-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1804年-1815年)。
拿破仑最为人所知的功绩是带领法国对抗一系列的反法同盟,即所谓的拿破仑战争。他在欧洲大陆建立霸权,传播法国大革命的理念,同时创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过去旧制度中的一些体制。
1813年,第六次反法同盟在莱比锡中击败拿破仑,并于次年攻入法国,迫使拿破仑退位并将他流放到地中海的厄尔巴岛。
此后不满一年,拿破仑逃离地中海的厄尔巴岛后卷土重来。1815年6月,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中再次兵败,被流放到位于西非沿岸的圣赫勒拿岛,在英国的软禁之下度过生命的最后六年。
扩展资料
人物成就:
拿破仑是军事家,对外他率军五破英、普、奥、俄等国组成的反法联盟,打赢五十余场大型战役。
他在法国执政期间多次对外扩张,发动拿破仑战争,成为意大利国王、莱茵邦联的保护者、瑞士联邦的仲裁者、法兰西帝国殖民领主(包含各法国殖民地、荷兰殖民地、西班牙殖民地等)。
在最辉煌时期,欧洲除英国外,其余各国均向拿破仑臣服或结盟,形成庞大的拿破仑帝国体系,创造一系列军政奇迹与短暂的辉煌成就。除此之外,拿破仑也是最早提出欧罗巴合众国构想并试图通过武力合并来实现的人。
作为政治家,拿破仑的影响也同样深远,于1804年颁布以他的名字为名的《拿破仑法典》(又叫《法国民法典》)是大陆法系的经典典范,也是1896年颁布的《德国民法典》的重要参考之一。
另一方面他又勇于挑战及破坏专制主义,可以说是近代的民主主义以及民族国家等理念的先驱者。
拿破仑文选是他本人在晚年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时,由他亲自口授但别人笔录的关于几次战争的回忆,以及他的某些著作的摘要。
本书详尽记录了他所参与而指挥的1793年攻克土伦战役与1796年至1797年对意大利的战争和1798年至1799年远征中东的战争,以及他在这些战争中向士兵发表的讲话、命令,还有他跟交战国开展的错综复杂的外交斗争等。
孙思邈生平简介?
药王孙思邈生平资料简介
学习啦 2018-09-26 06:25
孙思邈是我国古代非常著名的医学家,为我国医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搜集药王孙思邈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药王孙思邈简介
孙思邈是唐朝初期的著名医学家,后世尊其为“药王”。孙思邈据说寿命很长,有人说他活了102岁,也有说他活了141岁的,所以许多人把他当神仙。孙思邈身处的年代是比较动乱的,隋唐末唐朝初。所以孙思邈隐居太白山,走遍深山老林了解中草药,并通过研究医书成为当时的“医生”。
孙思邈的出生日期从不同的史书上有不同的推断,最早可推断到公元515年,而最迟出生据纪晓岚的《四库全书》推断孙思邈出生于公元581年。孙思邈出生的家庭背景已无从考证,但是从孙思邈广读医书来看,贫穷人家应该不会有这么好的条件。孙思邈精通百家,崇尚老庄之学和佛道,18岁的孙思邈就立志学医了,在20岁开始为乡人治病。孙思邈曾一边行医一边研究中药,中药用完了会亲自上峨眉、终南山等多地去采集中药,并对各种病例进行临床研究。孙思邈一生淡泊名利在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期间都被朝廷所召,但是孙思邈都谢绝没有前往。孙思邈晚年隐居在五台山,专心著书,一生作品很多,直到公元682年,孙思邈寿终正寝。
药王孙思邈的传人
孙继光,又名檀林,是药王孙思邈的的第36代传人,据说这个人很低调,在文、武和医学上都有很大的造诣,人称三绝。但是他却是从来不显山露水,平时也是甘于寂寞,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也正是因为这样,人们很少知道孙思邈的传人竟然是这样一个奇人。
后来1995年发生了杨小霞事件,中西医很多的医生都对这个怪病一筹莫展,始终没有办法解决治愈,就在这个时候,檀林终于现世。不过也只是抛出了一篇万言医学论文,就再次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据分析,檀林身为孙思邈的弟子,在医德方面也继承了孙思邈的思想,为了救助杨小霞,也为了维护传统医学的声誉,檀林这才出现,不过当问题得到解决时,他却再次选择了隐居。
孙思邈的医德主张“无欲无求”,一视同仁,而檀林的做法和孙思邈的理论不谋而合,能够完整的继承先人前辈的经验理论,无疑是个很好的选择。
同时檀林还是《药王新篇》的作者,他结合孙氏祖传的秘方和先人流传下来的典籍,揉合了自己的经验理论,经过了20多年的时间,终于完成。其内容相当的广泛,除了继承孙思邈的医术,此文中涉及了医学,养生,锻炼,针灸术等方面,最重要的是,檀林还在这次的书籍里,整理和记录了2000多个祖传的秘方,这一行动,为当代的中医医学,和养生学中的许多难题得到了破解和依据,是中医医学史上的又一个重大突破。
药王孙思邈的名言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这一句名言是孙思邈在医德上面的看法,也是他行医的原则,意思是说人命要比千金还要贵重,是说医者不能只看重金钱,必须怀着医者仁心。这也是他《千金要方》命名的由来。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这句名言体现了孙思邈不光光是看重医术,对他来说,医德更重要,主张作为医者,必须要对病人一视同仁,做到无欲无求,不能根据病人的身份而有所偏差。
“寿夭休论命,修行在本人”——这个名言主要是因为孙思邈小的时候身体非常不好,家里为了给他看病花光了所有的钱,而后来热却长命百岁,孙思邈用这一句名言告诉后人,不要信命,应该要坚持调养身体。
孙思邈名言还有非常多,大部分并不是注重医术本身,而是更加的看重医德和自身调养,没有一味的推崇医学,在他看来,身体应该以修养为主,而医术只是辅助而已。
通过孙思邈名言不难看出,孙思邈是一个道德高尚的医者,他不仅仅是自己学医,更是将自己的所得著称医书,为后世的医学研究提供了方便,而且他所著的医书里面,还有很多的临床表现,这更是对医学界的一大贡献,是不可或缺的医学典著。
川岛芳子生平简介?
川岛芳子 资料推算生于1906年,为满清肃亲王善耆之十四女.名叫爱新觉罗*显(王予),字东珍 1912年袁世凯做总统时,随父亲迁居旅顺.善耆选择旅顺的目的是因为肃亲王府的土地大多在满洲,热河,张家口一带,与日本联系紧密.他对于民国怀有极度仇恨,希望以此为基地,借日本力量恢复先祖基业.他常在庭院纠集流亡的满洲贵族,策划满蒙独立.一般活动时,也不让女儿回避.他一直把自己的幻想寄托在心爱的小女儿身上,在她6岁时,就过继给旧日的朋友日本浪人川岛浪速当养女,由此改名川岛芳子.据当事人说,直到20年代初,川岛芳子仍然是天真烂漫的小姑娘,穿和服.但在养父川岛浪速的培养下,到了青年时代,她变成穿着西装,衬衣,领带,剪男式分头,谈吐发着男人一般粗重声音的人.川岛浪速一直用封建血统论灌输给她,告诉她身上流的是高贵的皇族血液,并描绘皇族的威严和财富,还告诉她她父亲善耆如何倾家荡产,惨淡经营,要把复辟决心转化为行动,夸耀善耆的坚韧性格,以此来刺激川岛芳子的报仇决心.川岛开始只是请了一名家教,教授日本传统教育,后来干脆让她退学,按照自己的心愿亲自对芳子进行独特教育训练,培养说一不二的性格.芳子16岁时,父亲病故.川岛浪速在一个夜晚,占有了养女.其后,芳子成为他的玩物. 1927年,川岛浪速策划了芳子与1917年满蒙独立运动主将蒙古王公巴布扎布之子甘珠尔扎布的婚姻.11月婚礼在旅顺举行,媒人是关东军参谋长斋藤弥平太,但是很快,芳子发现甘珠尔扎布没有继承他父亲的遗愿,无法帮助她实现政治野心,她难于忍受无血性的丈夫,于是为丈夫重择妻子,自己一个人返回东京池袋区找哥哥宪立,然后花天酒地,发泄内心不满.后来,又重新到中国,在上海认识了陆军特务机关长田中隆吉少佐,两人一拍即合. 1931年末,芳子成功完成田中的使命--劝说婉容去和溥仪会合.并亲自带婉容抵达满洲. 1932年芳子成功吸引了满洲国军政部第一任首席顾问多田骏大佐,并利用这个关系,成立了有3000人的杂牌武装--安国军.她改名金璧辉,成为安国军司令.由于无力维持治安,遭到冷落. 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中,她还到上海刺探情报. 1932年夏,热河事件后,赴朝阳见关东军参谋岩畔豪雄少佐,要求日军提供20万日元军饷,她将统一各路土匪,协同热河作战.遭拒绝. 1935年初,安国军被解散.8月多田骏担任天津的日本驻屯军司令,她再次去找多田.之后,她在天津开设东兴楼等店为掩护,大肆活动.以日本浪人为骨干,组织便衣队,纠集地痞,流氓,特务为日本策划五省自治的华北事变摇旗呐喊.后因以前的外伤性脊椎炎复发而暂回日本. 1940年她去见陆相东条,提出"在日本和中国间充当和平桥梁",东条拒绝.于是一个人回天津经营东兴楼饭庄,与猴子为伴,吸毒度日. 1945年10月国民政府的宪兵在北京逮捕了芳子,进行审理.芳子以非中国国籍和自己年仅27岁企图逃脱审判.(实际是42岁). 1947年10月22日法官以汉奸罪判处川岛芳子死刑.理由如下: 1.被告虽是中日两重国籍,但其父为肃亲王,无疑是中国人,可判汉奸罪. 2.被告同日军宪要人来往密切.在"一*二八事变"中,在上海女扮男装,进行间谍活动. 3.九*一八事变时,被告与关东军保持往来,组织东安游击队和安国军. 4.参与将溥仪接出天津,建立满洲国的阴谋. 5.根据各方面证据,认定被告为汉奸,间谍.根据国际间谍处罚条令第四条第一款,宣判被告死刑. 1948年5月川岛芳子被处决,临刑,在纸片上写下两句诗:有家不欲归,有泪无处垂." 无疑是一生悲剧的写照.麻烦采纳,谢谢!
辛弃疾生平简介?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早年经历
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因为辛弃疾的先辈和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出自《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因而他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折叠起义反金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两千人,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
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当街游行示众,后砍头)。
折叠步入仕途在起义军中的表现,以及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 。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五岁。
折叠南下地方辛弃疾初来到南方时,对南宋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赵构曾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所以在他南宋任职的前一时期中,曾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像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但已经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却反应冷淡,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很感兴趣,于是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这显然与辛弃疾的理想大相径庭,虽然他干得很出色,但由于深感岁月流驰、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内心也越来越感到压抑和痛苦。
现实对辛弃疾是残酷的。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但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官场上立足。另外,“归正人”的尴尬身份也阻拦了他仕途的发展。使他的官职最高为从四品龙图阁待制。
折叠人生起落淳熙七年(1180年),四十一岁的辛弃疾再次任隆兴(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抚使时,拟在上饶建园林式的庄园,安置家人定居。淳熙八年(1181年)春,开工兴建带湖新居和庄园。他根据带湖四周的地形地势,亲自设计了“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庄园格局,并对家人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因此,他把带湖庄园取名为“稼轩”,并以此自号“稼轩居士”。并且他也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论盗贼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果然,同年十一月,由于受弹劾,官职被罢,带湖新居正好落成,辛弃疾回到上饶,开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闲居生活。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福建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其友陈亮从故乡浙江永康专程拜访辛弃疾,两人于铅山(yán shān)长歌互答,称第二次鹅湖之会——辛陈之晤;鹅湖之会后又陆续出山两次做官。
绍熙五年(1194年)夏,辛弃疾又被罢官回上饶,住在瓢泉,动工建新居,经营瓢泉庄园,决意“便此地、结吾庐,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
庆元二年(1196年)夏,带湖庄园失火,辛弃疾举家移居瓢泉。辛弃疾在瓢泉过着游山逛水、饮酒赋诗、闲云野鹤的村居生活。瓢泉田园的恬静和期思村民的质朴使辛弃疾深为所动,灵感翻飞而歌之,写下了大量描写瓢泉四时风光、世情民俗和园林风物、遣兴抒怀的诗词。《临江仙·戏为期思詹老寿》、《浣溪沙·父老争言雨水匀》、《玉楼春戏赋云山》等等,都是辛词中描写瓢泉村居生活的代表作。“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贺新郎·邑中园亭》)。这些词句表现了辛弃疾对瓢泉山水风物一往情深。
庆元四年(1198年),辛弃疾被授予主管冲佑观之职。
折叠壮志未酬嘉泰三年(1203年),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年迈的辛弃疾精神为之一振。他先后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等职。次年,他晋见宋宁宗,认为金国“必乱必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被加为宝谟阁待制、提举佑神观,并奉朝请。不久后,被任命为知镇江府,获赐金带。
辛弃疾任镇江知府时,登临北固亭,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篇传唱千古之作。但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辛弃疾被降为朝散大夫、提举冲佑观,又被差知绍兴府、两浙东路安抚使,但他推辞不就职。之后,他还被进拜为宝文阁待制,又进为龙图阁待制、知江陵府。朝廷令辛弃疾赶赴行在奏事,试任兵部侍郎,但辛弃疾再次辞免。
开禧三年(1207年)秋,朝廷再次起用辛弃疾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杭州)赴任。但诏令到铅山时,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同年九月初十(10月3日),辛弃疾带着忧愤的心情和爱国之心离开人世,享年六十八岁。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朝廷闻讯后,赐对衣、金带,视其以守龙图阁待制之职致仕,特赠四官。绍定六年(1233年),追赠光禄大夫。德祐元年(1275年),经谢枋得申请,宋恭帝追赠辛弃疾为少师,谥号“忠敏”。
金庸生平简介?
金庸老先生生平简介
1924年3月10日,金庸出生在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袁花镇,祖籍江西婺源(古徽州)。家世系浙江海宁查氏,其家为书香门第,金庸本人是查升之孙查揆的后裔。
1929年5月入读家乡海宁县袁花镇小学。1937年(另一说1936年),金庸从袁花龙山学堂(现袁花镇中心小学)毕业,同年考入嘉兴中学(现嘉兴一中),离开家乡海宁。
1938年,日军攻到浙江,嘉兴中学千里南迁至丽水,金庸进入省立联合中学初中部。
1939年,读初中三年级的金庸与同学合编了一本指导学生升初中的参考书——《给投考初中者》。这是此类型书籍首次在中国出版,也是金庸出版的第一本书。
1941年,因在壁报上写讽刺训导主任投降主义的文章《阿丽丝漫游记》被其开除,校长张印通介绍他转学去了衢州。1942年,自浙江省衢州中学毕业。
1942年自浙江省衢州中学毕业,1944年考入重庆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因对校内学生党员行为不满而向校方投诉,反被退学。后在中央图书馆挂职,阅读大量书籍。
1945年抗战胜利后返乡,曾在杭州《东南日报》暂任外勤记者。
1946年赴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后并入华东政法学院)插班修习国际法课程,同年秋天金庸进入上海《大公报》任国际电讯翻译。
1948年毕业并调往《大公报》香港分社。
1950年,《大公报》所属《新晚报》创刊,金庸调任副刊编辑,主持《下午茶座》栏目,也做翻译、记者工作,与梁羽生(原名陈文统)一个办公桌,写过不少文艺小品和影评(笔名姚馥兰和林欢)。
1955年,在《大公报》与梁羽生、陈凡(百剑堂主)开设《三剑楼随笔》,成为专栏作家。并在同年首次以“金庸”为笔名拟写首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
1956年在《香港商报》全年连载《碧血剑》。1957年,进入长城电影公司,专职为编剧,写过《绝代佳人》、《兰花花》、《不要离开我》、《三恋》、《小鸽子姑娘》、《午夜琴声》等剧本,合导过《有女怀春》、《王老虎抢亲》(所用笔名为林欢)。
1959年,金庸等人于香港创办《明报》,后来推出包括《明报晚报》、《明报月刊》和《明报周刊》、及马来西亚《新明日报》系列报刊,金庸还成立了明报出版社与明窗出版社。同年在自办的《明报》上连载《神雕侠侣》。
1972年,宣布封笔,退出侠坛,之后对其以往的武侠作品开始修订工作。
1973年春,金庸应台湾地方政府之邀前往台湾,并与蒋经国见面会谈。文革结束后,金庸在1981年与1984年来到中国大陆访问,并先后在北京与邓小平和胡耀邦会谈。
1985年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宣告成立,金庸作为委员之一,任基本法政治体制起草小组的港方负责人兼经济体制起草小组成员。1985年至1989年,担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政治体制小组负责人,香港基本法咨询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委员。
1988年,金庸与查济民提出了“政制协调方案”。
1989年金庸辞去基本法草委、咨委职务,结束了从政生涯。同年在《明报》创办三十年庆祝茶会上宣布卸下社长职务,只担任集团董事长。
1991年1月23日,注册成立“明报企业有限公司”,1991年3月22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1991年明报集团香港上市后,他退出报业管理层。同年明报企业上市,金庸任董事长并签订三年服务合约,与于品海达成协议由智才技术性收购明报企业。
1993年两会期间赴北京访问,并获江泽民接见。同年4月宣布辞去明报企业董事局主席职务,改任名誉主席,更将明报集团售予于品海,宣布全面退休。
1994年金庸返乡参加嘉兴一中90周年校庆并于嘉兴高专兴建“金庸图书馆”。图书馆落成后再斥资1400万在西湖兴建“云松书舍”,供个人藏书、写作和与文友交往雅集之用。
1995年,担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委员。
1996年秋当“云松书舍”落成后,金庸改变初衷,毅然捐出斥巨资兴建的书舍,现已成为杭州的新旅游景点,内藏金庸作品及手迹陈列室等。
2005年,剑桥大学授予金庸荣誉文学博士名衔。
2007年11月,应邀于香港中文大学(中大)主持讲座,题目为《中国历史的大势》,并出任中大文学院荣誉教授。
2009年9月,被聘为中国作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名誉副主席。
《明报》代表金庸遗属发布讣告2010年,英国剑桥大学授予金庸荣誉院士和哲学博士学位 。
2011年,国立清华大学授予金庸名誉博士学位院士。
2014年3月10日是金庸的九十大寿,于是各个领域纷纷为金庸先生庆生,有武侠迷手抄840万字贺寿。
2015年,金庸授权北京市西城区非遗保护中心,将《鹿鼎记》改编为评书,由“连派评书”唯一继承人连丽如及其弟子播讲。
2016年3月,金庸过92岁寿辰,马云带领淘宝众筹祝寿。12月,当选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
2018年10月30日,金庸病逝于香港养和医院,享年94岁。
2018年10月31日晚,金庸先生生前创办的《明报》代表金庸遗属发布讣告,称依据金庸先生生前意愿,丧礼会以私人形式举行。
2018年11月12日至30日,于香港文化博物馆“金庸馆”设置吊唁册,供公众作最后致意。
王昌龄生平简介?
王昌龄生平资料: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盛唐著名诗人(公元698-公元766年),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番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他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约在开元二十五年秋,他获罪被谪岭南。 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喝酒过多而病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可惜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与李白相见,又都在贬途。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交游,也都有诗。 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除了上文所说贬岭南外,还曾遭过贬,具体时间和原因也不太清楚,有人认为在天宝六载秋。《詹才子传》说他“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河岳英灵集》说他“再历遐荒”,《旧唐书》本传也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被贬为龙标尉。 更为可悲可叹的是,王昌龄后来连龙标尉这样一小小的职务也没能保住,离任而去,迂回至亳州,竟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唐才子传》载:王昌龄“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后张镐按军河南,晓衍期,将戮之,辞以亲老,乞恕,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晓大渐沮。”一向同情诗人的张镐终替王昌龄报了仇。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除上文谈到与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还同高适、綦毋潜、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谊。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一带。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如《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沈德潜《唐诗别裁》说:“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阎丘晓因忌才而杀害了王昌龄,实在是对我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破坏,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文人的评价: 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殷璠《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誉其诗为“中兴高作”,选入的数量也为全集之冠。这些都可见他在诗坛上的地位。 《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比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边塞诗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诗经》中的边塞诗作品就相当丰富了(如《小雅出车》《六月》等)。唐朝的边塞诗发展到了顶峰,仅就其数量就有近2000首,达到了各代边塞诗数量的总和。以高适、岑参与王昌龄为主的边塞诗派,是浪漫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他们的边塞之作,表现了驰骋沙场、建立功勋的英雄壮志,抒发了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还描写了西北边强奇异壮丽的景色。同时也反映了征夫思妇的幽怨和战士的艰苦,各民族之间、将军和士卒之间的矛盾。边塞诗反映了这个时代中有关战争各方面的现实,产生了许多优秀杰出的诗篇。 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扩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王昌龄在写作方式上擅长以景喻情,情景交融。这本是边塞诗所最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练的技巧,于这情境之外又扩大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在最平实无华的主题之中凝练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考;最具代表的是《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王昌龄诗选: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塞下曲(其一)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塞下曲(其二) 饮马渡秋水,水塞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闺怨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春宫曲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长信秋词五首(其三)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出塞二首(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答武陵太守 仗剑行千里,微躯敢一言。 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 送郭司仓 映门淮水绿 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掾 春潮夜夜深 秋兴 日暮西北堂, 凉风洗修木。 著书在南窗, 门馆常肃肃。 苔草延古意, 视听转幽独。 或问余所营, 刈黍就寒谷。 送任五之桂林 楚客醉孤舟, 越水将引掉。 山为两乡别, 月带千里貌。 羁谴同缯纶, 僻幽闻虎豹。 桂林寒色在, 苦节知所效。 王昌龄诗集 卷一(三十六题,四十一首): 变行路难 塞下曲四首 塞上曲 从军行二首 少年行二首 长歌行 悲哉行 古意 放歌行 越女 郑县宿陶太公馆中赠冯六元二 听弹风入松赠杨补阙 缑氏尉沈兴宗置酒南溪留赠 为张僓赠阎使臣 赠史昭 秋山寄陈谠言 出郴山口至叠石湾野人室中寄张十一 宿灞上寄侍御玙弟 次汝中寄河南陈赞府 同从弟销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代扶风主人答 酬鸿胪裴主簿雨后北楼见赠 [一作高适诗] 送任五之桂林 山中别庞十 留别伊阙张少府郭大都尉 送韦十二兵曹 东京府县诸公与綦毋潜李颀相送至白马寺宿 送东林廉上人归庐山 [一作刘慎虚诗] 留别武陵袁丞 别刘谞 岳阳别李十六越宾 留别岑参兄弟 送刘慎虚归取宏词解 巴陵别刘处士 宿裴氏山庄 淇上酬薛据兼寄郭微 [一作高适诗] 卷二(三十四题,三十四首): 咏史 杂兴 秋兴 斋心 独游 香积寺礼拜万回平等二圣僧塔 就道士问周易参同契 诸官游招隐寺 宴南亭 何九于客舍集 洛阳尉刘晏与府掾诸公茶集天宫寺岸道上人房 观江淮名胜图 灞上闲居 风凉原上作 裴六书堂 江上闻笛 太湖秋夕 赵十四兄见访 过华阴 九江口作 大梁途中作 途中作 山行入泾州 小敷谷龙潭祠作 段宥厅孤桐 琴 初日 失题 赠宇文中丞 [一作畅当诗] 箜篌引 乌栖曲 [一作李端诗] 城傍曲 行路难 奉赠张荆州 卷三(二十题,二十首): 驾出长安 [一作宋之问诗。] 驾幸河东 胡笳曲 潞府客亭寄崔凤童 和振上人秋夜怀士会 送李棹游江东 沙苑南渡头 客广陵 静法师东斋 素上人影塔 遇薛明府谒聪上人 [一作孟浩然诗。] 谒焦炼师 宿京江口期刘慎虚不至 寒食即事 九日登高 万岁楼 夏日花萼楼酺宴应制 送欧阳会稽之任 同王维集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五韵 东溪玩月 [一作王维诗] 卷四(七十题,八十八首): 朝来曲 从军行 答武陵田太守 题灞池二首 击磐老人 送胡大 题僧房双桐 送郭司仓 送李十五 送张四 武陵田太守席送司马卢溪 送谭八之桂林 送刘十五之郡 从军行七首 出塞二首 [第二首一作李白诗] 采莲曲二首 殿前曲二首 春宫曲 西宫春怨 西宫秋怨 长信秋词五首 青楼曲二首 青楼怨 浣纱女 闺情 甘泉歌 萧驸马宅花烛 观猎 寄穆侍御出幽州 寄陶副使 至南陵答皇甫岳 西江寄越弟 李四仓曹宅夜饮 宴春源 龙标野宴 听流人水调子 梁苑 武陵龙兴观黄道士房问易因题 送魏二 别李浦之京 送狄宗亨 送薛大赴安陆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重别李评事 别陶副使归南海 送单十三毕五归 送李五 送十五舅 留别郭八 送窦七 巴陵送李十二 送裴图南 留别司马太守 卢溪别人 送程六 送朱越 别辛渐 送柴侍御 送万大归长沙 送吴十九往沅陵 别皇甫五 送崔参军往龙溪 送郑判官 送姚司法归吴 送高三之桂林 旅望 [一作李颀诗] 题朱炼师山房 武陵开元观黄炼师院三首 河上老人歌 春怨 补遗(二十九题,二十九首,断句十三则): 旅次周至过韩士别业 上侍御七兄 上同州使君伯 留别 赠李侍御 送别 失题 又 又 城旁 题净眼师房 夜泊庐江闻故人在东林寺以诗寄之 寄是正字 与张折冲游耆阇寺 梅道士水亭 与黄侍御北津泛舟 失题 洞庭湖作 奉和卢明府九日岘山宴马二使君崔员外张郎中 寒食卧疾喜李少府见寻 咏青 秋日 过香积寺 与苏卢二员外期游丈八寺而苏不至因有此作 奉酬睢阳路太守见贻之作 送乔林 秋思 还山贻湛法师 山行寻隐居不遇 王昌龄.从军行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于谦生平简介?
1、简介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明朝大臣,祖籍考城,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辛丑科进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平叛后,身为御史的于谦因数落朱高煦有功,被宣宗升任巡按江西,颂声满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正统十一年(1446年),进京觐见因不向王振献媚送礼,引起王振不满遭其暗地指使其党羽李锡给他加上对明英宗不满的罪名下狱论死。后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复任。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获,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进兵部尚书。代宗立,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剌之军。加少保,总督军务。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额森)以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英宗既归,仍以和议难恃,择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以安。其时朝野多事,乃独运征调,悉合机宜,号令明审,片纸行万里外无不惕息。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但性固刚直,颇遭众忌。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石亨等诬其谋立襄王之子,被杀。成化初,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谥肃愍。万历中,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2、主要成就
政治
于谦敢于为民请命,严惩作奸犯科权贵,而受到排挤打击。人家当官前呼后拥,尽显官威;于谦当官便服一套,瘦马一匹。同僚并不以其为谦虚清廉,却说他坏了官场规矩。
军事
于谦主张兵贵在精,将贵谋勇,用兵贵在临机应变,提倡“将士相习”,“管军者知军士之强弱,为兵者知将帅之号令”。所创团营之制,对明朝兵制影响很大。
文学
于谦诗作归隐情怀的表达与慷慨悲凉的风貌预示了诗坛风气的转向。在台阁体流行的高峰期,文人们是忌讳表达激烈的情怀与悲伤的情感的,从而保持了其创作风格的雍容,以便发挥其鸣盛的政治作用。
思想
重名节,轻名利
重成仁,轻杀身
重杜梭,轻君王
3、评价
四库馆臣评价于谦说:“谦遭时艰屯,忧国忘家,计安宗社,其忠心义烈固已昭著史册。而所
“吴山八景”之一“三茅观”。
上奏疏,明白洞达,切中事机,尤足觇其经世之略。至其平日不以韵语见长,而所作诗篇,类多风格遒上,兴象深远,转出一时文士之右,亦足见其才之无施不可矣。”
邵二泉:“论名臣,于正统、景泰间,刘忠愍敦君臣大义,章恭毅明国家大纪,于肃愍建社稷大功。皆愿为执鞭而不可得者。”
《明诗评》中说:“少保负颖异之才,蓄经伦之识,诗如河朔少年儿,无论风雅,颇自奕奕快爽。”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