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与平等原则 法律与平等原则的关系
体现适用刑法平等原则法律名言?
这一原则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我国宪法确立的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指任何组织或个人,“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都不能有超载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这一原则更多体现在刑法的原则中的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其含义为:对任何犯罪人,不论犯罪人的家庭出身、社会地位、职业性质、财产状况、政治面貌、才能业绩如何,都应追究刑事责任,一律平等地适用刑法,依法定罪、量刑和行刑,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载法律的特权。其具体体现有三:一是定罪上一律平等,二是量刑上一律平等,三是行刑上一律平等。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任何平等都是相对平等的,世界上不可能存在绝对的平等。
平等互助原则?
各民族一律平等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因而也就确立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平等保护原则?
宪法的平等保护原则是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公民有获得平等保护,并可以通过控诉制度请求法院排除侵害,获得救济的权利。
【法律依据】
《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民法平等原则?
依据民法典规定,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四条 【平等原则】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第五条 【自愿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第六条 【公平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主体平等原则?
民法的平等原则,又称为民事主体地位平等原则,指民事主体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其合法权益应当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具体地说是指民事主体享有独立、平等的人格,在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中互不隶属、地位平等,各自能够独立地表达自己的意旨,其合法权益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
《民法总则》第四条: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区别《民法通则》第三条: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
自《民法通则》首次确立平等原则,我国的婚姻法、继承法、物权法、合同法、侵权责任法等全部民事法律均在总则部分宣示维护平等原则。
平等原则是人类社会由身份关系转为契约关系,由契约关系转为人权关系的最集中体现,是对集权等级制度的否定,也是对中国传统人与人的依附关系的否定,是以人为本的民法核心价值的展现。
一、平等原则包括下列内容:
(1)人格平等。
即在法律上不分尊卑贵贱、财富多寡、种族差异、性别差异,一律认为人与人的抽象人格是平等的。
(2)民事主体资格平等。
即所有民事主体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3)内容平等。
即在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确定上,民法既注重形式平等,还要兼顾实质平等。
(4)保护平等。
即对民事主体享有的民事权益的保护上,要贯彻平等原则的要求。
二、理解平等原则需要注意的问题。
(1)《民法总则》将《民法通则》的“当事人”改为“民事主体”如何理解?
“民事主体”与“当事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当事人”更多地出现在合同法领域,强调权利义务的双方。而“民事主体”范围不仅限于合同双方当事人,而是适用于所有民事领域,因而使用“民事主体”更有利于民法体系的构建。
(2)为何要强调“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民事主体的具体情况,当然是千差万别的,他们的经济地位、经济实力或者其他方面不可能是同样的,也就不可能是平等的;但是这些差别的存在并不影响他们的法律人格和法律地位的平等。平等原则所要求的平等,是程序意义上的平等、过程上的平等、机会上的平等,而不是实质的平等和结果的平等。
(3)将“平等”修改为“一律平等”。
这是强调平等的重要性。
(4)注意平等原则与自愿原则、合法权益受保护原则、公平原则之关系。
平等原则为自愿原则奠定了基础,既然民事主体的法律地位平等,则民事主体之间不能相互命令、强迫或干涉他人意思,自愿、意思自治才成为可能。
平等原则与合法权益受保护原则的关系上,平等原则的内涵包括了民事主体的利益平等地受法律保护的含义;但是合法权益受保护强调的是“受保护”,平等原则强调的是“平等地”受保护,两者内涵仍然有差别。
平等原则与公平原则的关系上,两者是完全不同。平等原则是指形式平等和机会平等,公平原则是指实质公平和结果公平。
(5)平等原则与平等主体的区别。
两者功能不同。“平等主体”意在判断一个社会关系是否适用民法来调整;而“平等原则”是在一个社会关系确定地适用民法之后,在调整中不要造成违反形式平等的差别对待。
如一个案件的当事人是否为平等主体,决定其是否适用民法典,这是“平等主体”问题;而该案件在适用民法典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要平等地受到保护,这是“平等原则”问题。
人人平等原则在不同法律的体现?
一是指立法上的平等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党同其他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写进了宪法和刑法。立法上的平等体现了我党和群众的平等地位。法律一旦制定出来,要求的就是依法办事,只要犯了罪,不管他资格有多老、地位有多高、功劳有多大,在适用法律定罪量刑上是平等的、公正的。
二是刑法适用上的平等。法律制定以后,即应贯彻实施。坚持刑法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应当在两个基本的方面于以实施。一方面,就犯罪人而言,任何人犯罪,都应受到法律的追究;同样犯罪性质和情节的犯罪人在定罪量刑时应当平等;任何犯罪人均不得有超越法律规定的特权,不得因犯罪人的身份、地位、财产状况等情况的不同而在定罪量刑时有区别。
另一方面,就被害人而言,任何人受到不法侵害,都应当受到保护;被害人同样的权益,应当受到刑法同样的保护;不得因被害人身份、地位、财产状况等情况的不同而对犯罪和犯罪人予以不同的刑法适用。即无论是追究犯罪,还是保护被害人,均应切实贯彻适用刑法上的平等与公正。
为什么说平等是法律基本原则?
是宪法赋于的权利,人人在法律面前是平等的。
法律原则与法规原则的区别?
两者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是在来源上:法律规则在国家法上只能出自立法者之手,这在成文法国家中显得尤为突出;而法律原则的来源刚较为广泛。
2,是在内容上:法律规则是明确、具体的;法律原则是笼统、模糊的。
3,是从结构上看:任何法律规则均由假定条件、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三个部分构成,而法律原则一般情况下无固定的表现构成形式。
4,是在适用范围上:法律规则只适用于某一类行为,其无法具有普遍适用性;法律原则对人的行为及其条件有更大的覆盖面和抽象性,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能贯穿于任何法律事实之中。因此,原则的适用范围也宽于规则。
5,是适用条件上: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相比具有优先适用性,法律规则在针对具体案例时可以具体有针对性的应用,切实做到一对一的针对性适用;法律原则只有在以下方面方可适用:在穷尽法律规则时,除非为了实现个案正义否则不得舍弃法律规则而直接适用法律原则,没有更强理由不得径行适用法律原则。
6,是从功能上看:法律规则的基本功能在于对人们行为提供确定的、可预测的导向;法律原则是法律规范的基础或在法律中较为稳定的原理和准则。它不预先设定任何确定而具体的事实状态,也没有规定具体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法律原则,是指集中反映法的一定内容的法律活动的指导原理和准则。法律原则是法律的基础性真理、原理,或是为其他法律要素提供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原理或出发点。
法律规则,是指经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关于人们行为或活动的命令、允许和禁止的一种规范。法律规则的结构形式:假定条件、行为模式、法律后果。
简述法律原则与法律的区别?
回答
法律规范可以分为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法律规范是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的上位概念。
法律规则是指经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关于人们行为或活动的命令、允许和禁止的一种规范。法律原则是法律上规定的用以进行法律推理的准则。
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的区别在于:
(1)在内容上,法律规则的规定是明确具体的,着眼于主体行为及各种条件的共性;法律原则的着眼点不仅限于行为及条件的共性,而且关注它们的个别性,其要求比较笼统、模糊。
(2)在适用范围上,法律规则只适用于某一类型的行为;而法律原则对人的行为及其条件有更大的覆盖面和抽象性,适用范围比法律规则宽广。
(3)在适用方式上,法律规则是以“全有或全无的方式”;而法律原则的适用则不同,它不是以“全有或全无的方式”应用于个案当中的,当两个原则在具体的个案中冲突时,法官必须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及有关背景在不同强度的原则间作出权衡。
(4)在作用上,法律规则具有比法律原则强度大的显示性特征,即相对于原则,法官更不容易偏离规则作出裁决。
法律依据
《法律要素》
1法律要素
法律要素是指构成法律的基本因素或元素。一般认为,法律由规则、原则和概念三种要素构成。
2法律规则
(一)法律规则是采取一定的结构形式具体规定人们的法律权利、法律义务以及相应的法律后果的行为规范。
(二)法律规则的种类:1.授权性规则与义务性规则;2.确定性规则、委任性规则和准用性规则;3.强行性规则与任意性规则。
(三)法律规则的结构:在逻辑结构上,任何一个完整的法律规则都是由假定(条件)、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三部分构成的。应当将法律规则和法律条文区别开来,法律规则是法律条文的内容,法律条文是法律规则的表现形式。
3法律原则
(一)法律原则是指在一定法律体系中作为法律规则的指导思想、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稳定性原理和准则。
(二)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的区别:在内容上,法律规则的规定是明确具体的,而法律原则其要求比较笼统、模糊;在适用范围上,法律规则只适用于某一类型的行为,而法律原则具有宏观指导性,其适用范围比法律规则更宽广;在适用方式上,法律规则是以“全有或全无的方式”应用于个案当中,而不同强度甚至冲突的原则都可能存在于一部法律之中;在作用上,法律规则具有比法律原则强度大的显示性特征。
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的区别?
两者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在来源上,法律规则在国家法上只能出自立法者之手,这在成文法国家中显得尤为突出;而法律原则的来源刚较为广泛。
二是在内容上:法律规则是明确、具体的;法律原则是笼统、模糊的;
三是在适用范围上:法律规则只适用于某一类行为,其无法具有普遍适用性;法律原则对人的行为及其条件有更大的覆盖面和抽象性,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能贯穿于任何法律事实之中。因此,原则的适用范围也宽于规则。一条规则只能对一种类型的行为加以调整,而一条原则却调整较为宽阔的领域,甚至涉及大部分社会关系的协调和指引。
四是在适用方式上:法律规则是以“全有或全无的方式”应用于个案当中;法律原则不是以“全有或全无的方式”应用于个案当中的,不同强度的原则甚至冲突的原则都可能存在于一部法律当中。
五是适用条件上: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相比具有优先适用性,法律规则在针对具体案例时可以具体有针对性的应用,切实做到一对一的针对性适用;法律原则只有在以下方面方可适用:在穷尽法律规则时,除非为了实现个案正义否则不得舍弃法律规则而直接适用法律原则,没有更强理由不得径行适用法律原则。
六是从表现形式上看;任何法律规则均由假定(条件)、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三个部分构成,而法律原则一般情况下无固定的表现构成形式。
七是从功能上看:法律规则的基本功能在于对人们行为提供确定的、可预测的导向;法律原则是法律规范的基础或在法律中较为稳定的原理和准则。它不预先设定任何确定而具体的事实状态,也没有规定具体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