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谣言法律责任 传播谣言法律责任有哪些
传播谣言违法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传播谣言属于违法行为。不信谣 ,不传播谣言,做合法好公民。
网络传播谣言后果?
网络造谣的后果是根据涉案事实的严重程度来处罚的,根据《刑法》二百九十一条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二、造谣诽谤的认定条件
(1)须有捏造某种事实的行为,即诽谤他人的内容完全是虚构的。如果散布的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即使有损于他人的人格、名誉,也不构成本罪。
(2)须有散布捏造事实的行为。所谓散布,就是在社会公开的扩散。散布的方式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言语散布;另一种是文字,即用大字报、小字报、图画、报刊、图书、书信等方法散布。所谓“足以贬损”,是指捏造并散布的虚假事实,完全可能贬损他人的人格、名誉,或者事实上已经给被害人的人格、名誉造成了实际损害。如果散布虚假的事实,但并不可能损害他人的人格、名誉,或无损于他人的人格、名誉,则不构成诽谤罪。
(3)诽谤行为必须是针对特定的人进行的,但不一定要指名道姓,只要从诽谤的内容上知道被害人是谁,就可以构成诽谤罪。如果行为人散布的事实没有特定的对象,不可能贬损某人的人格、名誉,就不能以诽谤罪论处。
(4)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必须属于情节严重的才能构成本罪。虽有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但没有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则不能以本罪论处。所谓情节严重,主要是指多次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捏造事实造成他人人格、名誉严重损害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造成恶劣影响的;诽谤他人致其精神失常或导致被害人自杀的等等情况。
网络造谣的行为就是对他人人身权益侵犯的一种犯罪行为,对于网络造谣诽谤的行为,是需要由司法机关对其实际形式进行鉴定后判决处理的,要区分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的界限,具体情况是需要基于实际涉案事实来判决的。
传播谣言处罚标准2019?
传播谣言处罚的标准。
要依据传播谣言的情节而定,如果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进行治安管理的处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刑法传播谣言处罚流程
造谣传谣行为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传播污秽谣言怎么处理?
传播污秽谣言立案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六十四条规定,传播淫秽的书刊、影片、音像、图片或者其他淫秽物品,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组织播放淫秽的电影、录像等音像制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传播谣言是什么罪?
看具体情况定。一般传谣属于违法行为,如果是情节严重,针对不同类型的谣言,就可构成诽谤罪、诬告陷害罪、寻衅滋事罪、商品声誉罪、编造并传播证券、期货交易虚假信息罪、以及编造、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
《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网上传播谣言怎么处理?
1、网上造谣的处理如下:
(1)网络造谣犯法,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严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2)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
(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二、造谣怎么定罪
造谣定罪条件为:
1、须有捏造某种事实的行为;
2、须有散布捏造事实的行为;
3、诽谤行为必须是针对特定的人进行的,但不一定要指名道姓,只要从诽谤的内容上知道被害人是谁就可以。
网络谣言传播的基本动力?
1、技术赋权降低谣言准入门槛加剧谣言滋生
社交媒体平台以及短视频平台的崛起,使得原本作为普通受众的网民得到了从“受众”到 “用户”身份的转换。这些媒介平台作为普通大众被赋予了更大的参与社会信息传播的权利,使大众发挥自己的媒介接近权,可以直接进行信息生产、信息传播以及二次传播,而且在意见交换和信息交流的过程中形成信息对流,丰富了信息来源的同时,也使得大量未经事实核查的信息进入网络空间,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便利。不少别有用心的网民也正是因为技术带来的便利条件而蓄意制造谣言,仅仅通过用户注册就可以发布虚假信息,编造故事,形成传播影响力。
2、流量追逐环境下形成信息编造的驱动力
为了获得流量的关注,不惜利用网络中不相关的图片、画面,对这些画面进行别有用心的解读,编造具有争议性、且颠覆伦理、能引发受众关注的故事内容,形成关注度。另一方面,不少自媒体依托于当下疫情背景、名人身份等进行谣言编造,而这些谣言所形成的关注能量也是不言而喻的。
3、网民媒介信息素养较低,情感的圈层化传播加剧谣言扩散
社交媒体时代,人们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渠道接触网络信息,但是人们在海量信息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有限,对信息进行辨识、分析和批判的素养较低,这将进一步增大谣言传播的可能性。另外,受众们缺乏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去深究事件背后完整的真相,更倾向于以围观心态去关注发生了何事,人们常常只是凭借碎片虚假的信息内容发表意见,加剧谣言的不断扩散,导致谣言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除此之外,社交媒体平台滋生的谣言会导致情感偏好的圈层化传播,圈层传播下形成情绪迅速传染的巨大力量,导致不少人失去了信息辨别的能力,主动选择相信谣言,进而扩散谣言,导致谣言的波及范围更加广泛。
怎样减少谣言的传播和制造?
一般人遇到事情发生,出于自保也好、焦虑也好、显得自己重要也好…总是想早点知道周围的一些“风吹草动”,很想知道对自己是利是害,而努力打探。比如,在机构改革、人事变动、稀缺资源分配等等事情,即将或发生的时候。
有人在捕风捉影之后,更喜欢与别人互通有无。有的甚至还以传播这些小道消息、谣言,作为人际的促进或筹码,乐此不疲地“嚼舌头”、“咬耳朵”。但是,他们通过非正式渠道探听到的,往往是道听途说,一知半解,加上胡乱猜测,主观臆断,更有甚之,添油加醋、以讹传讹,危机就有可能被放大。比如,事实是“张家墙倒了压死一只羊”,传成了“张家墙倒了压死张大娘”,凭空制造了曲解、恐慌、猜疑或不满。这种传谣、信谣的现象,涣散了军心,对整个组织的绩效非常不利,管理者必须引起重视,妥善处理。
鉴于此,管理者应该把机密的事项分级管理,只有那些“非常必要”的事情或信息,才能要求别人保密。其他的,我们应该开诚布公地沟通,对于复杂的情况,用能够让人信服的事实、数据,分析和说明,给予充分、及时、专业的交流机会,让每个人都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而不是自作聪明,编造数据和掩盖事情,打击和压制人们的知情权,这是阻止谣言散播的最好方法。
传播网络谣言定什么罪?
一、网络谣言的范围有
1、网络政治谣言
2、网络灾害谣言
3、网络恐怖谣言
4、网络犯罪谣言
5、网络食品及产品安全谣言
网络个人事件谣言针对某些个人特别是名人而编造吸引眼球的虚假信息,侵害当事人隐私,给当事人造成负面影响甚至经济损失。
二、传播网络谣言会犯哪些罪
针对网络谣言可以直接适用,直接可适用的罪名主要有:诽谤罪、寻衅滋事罪、商品声誉罪、编造并传播证券、期货交易虚假信息罪、编造、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战时造谣扰乱军心罪、以及战时造谣惑众罪。上述罪名一般均能针对不同类型的网络谣言进行适用。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