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对人的称呼(法律对人的称呼有哪些)
明朝对人的称呼?
称法很多,根据不同场合。 称自己的父母,作为第二人称时,就是面对面的称呼,最常用的就是“爹、娘”,尊称时用“父亲、母亲”,特别场合要称“父亲大人,母亲大人”。
作为第三人称时,就是与不是自己家的人说话时提到自己的父母,称“家父、家母”。
面对面称呼别人的父母时,就用平常的社会性尊称。而作为第三人称时,要尊称“令尊、令堂”。
另外上层人物与普通百姓在称呼时又有不同。 总之各种特定场合下的称法很多,我这里不能全部罗列,但是决不能混淆乱叫,这是基本的社会礼仪,称错了别人还以为你在骂人,或者认为你连基本的礼教都不懂,难登大雅之堂。
具体的建议你多看看明朝时期的市井小说,否则写不出好的作品。
秦朝对人的称呼?
秦时期的名字看似奇怪,诸如“黑臀”“重耳”“杵臼”等,其实古人取名字有他们自己的原则。一位博学多知的鲁国大夫申繻说道:“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申繻之言概括了先秦时期人们取名的五个基本原则。
“信”是指以孩子出生时的某些特征命名,这既包括孩子的生理特征,也包括孩子出生前后的特殊状况。如晋成公姬黑臀,郑庄公姬寤生。晋成公因生理特征而得名,郑庄公因难产而得名。
“象”是指以相似的事物命名,具体就是借用与孩子所拥有特征相似的事物命名。这方面最有名的例子非孔子莫属了。《史记》载:生而首上垿顶,故因名曰丘云。即是说:头顶凹陷,取名为丘。当然,这里的“丘”字并不是如今表示的意思。据《说文解字》载:一曰四方高,中央下为丘。
先秦时期,“名”的存在只是为了提高此人的辨识度,实质上与数字并无多大区别,仅仅作为一个代号存在。所以先秦时期人们的名字显得简单粗暴,“黑白”“早晚”“狗蛋儿”都可以作为一个人的“名”。
显而易见,我们不能在公共场合称呼晋成公为“黑屁股”,这样听起来着实不雅。当孩子长大了,需要得到外界尊重时,就会为自己取“字”。《礼》云: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并且所取之字多与“名”有关。如曾点,字皙;孔子,名丘,字仲尼;庄子,名周,字子休;李斯,名斯,字通古。
先秦时期的姓也颇有趣味。晋国姬姓,齐国姜姓,秦国赢姓,这些姓中都含有“女”字。这大约是早期母系社会的影响,人们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所以姓中都含有“女”字。姓是家族的标志,是永恒不变的。实际上,先秦时期的姓为数不多,仅有十个左右,且大多在商周以后亡佚。
“氏”与宗法制度紧密相关。当一个家族在分立家支时,一定会命“氏”,所以“氏”是可变的。命“氏”有多种方法,但主要有三种。一是以封地名为氏,如韩,赵,魏。二是以所居官职为氏,如“司马史”,即为“司马”氏。三是以祖父的“字”为氏,如齐文公之子字子高,其孙便以“高”为氏。
总的说来,“名”只是为了提高孩子的辨识度而起的代号,仅供家庭内部成员称呼。而“姓”“氏”是展现一个人身份地位的重要标志,一个高贵的“姓”或“氏”使闻者肃然起敬,礼让三分,而平民则没有姓氏。
然而我们对古人的称呼是很混乱的,贵族男子并不以“姓”和“名”连称。我们主要以三种模式称呼贵族男子,一是“氏+名”,如赵武,属赵氏,名武。二是“字+名”,如孙叔敖,字“孙叔”,名“敖”。三是“官名爵位+名”,如“公子小白”和“司马穰苴”。除此三种方式,还有“国家+名”,“姓+字”,“食邑+名”等,总而言之,一切能与他们相关的事物都可以作为其称呼。这便造成了我们在阅读古籍时手足无措,其实很多时候各种称呼都指向同一个人。
相反,贵族女子常以“姓”称。秦国的公主,称“某赢”,齐国的公主称“某姜”,楚国的公主称“某羋”。至于她们的闺名,肯定不会让外界知道的啦。待她们出嫁以后,对她们的称呼会加上其丈夫的谥号或封地名,如郑庄公的母亲是“武姜”,她是齐国人,姜姓。又身为郑武公的夫人,便在“姜”的前面加上丈夫的谥号“武”。
对人礼貌称呼?
礼貌的称呼外国人: 认识的人: 对于自己已经认识的人多以Mr. Ms.或Mrs.等加在姓氏之前称呼,如Mr. Chang, Ms. Tsing, Mrs. Huang等,千万不可以用名代姓. 例如说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人们一定称之为华盛顿总统、华盛顿先生,因为这是他的姓,如果称他为乔治先生,保证震惊全场,因为只有以前的黑奴才会如此称呼主人的,此点国人都常常弄不清楚,所以也让别人惊异连连。 重要的人: 对于重要人物最好加上他的头衔,如校长、大使、参议员、教授…等,以示尊重,当然也如前述是以头衔之后加上其人之全名或姓氏称呼之,千万也别接上名字。 一般而言有三种人在名片上和头衔上是终身适用的,这三种人是: 大使Ambassador、博士Doctor以及公侯伯子男皇室贵族爵位。在称呼他们时一定要加头衔,否则表示十分不敬,甚至视为羞辱,务必谨慎小心。 不认识的人: 可以Mr. Madam称呼之,国人有不少一见外国人就称为"Sir",这是不对的,只有对看起来明显十分年长者或是虽不知其姓名但显然是十分重要的人士方才适用之,当然面对正在执行公务的官员、警员等也可以Sir称呼以表尊敬。而相对于女士则一律以Madam称呼之,不论她是否已婚。 对于年青人: 可以称之为Young man,年青女孩则称为Young Lady,小孩子可以匿称为Kid(s),较礼貌地称之为Young Master,在此Master并非主人之意,有点类似国语的‘小王子’之类的称呼法。
法律对人的影响?
1告示作用法律代表国家关于人们应当如何行为的意见和态度。这种意见和态度以赞成和许可或反对和禁示的形式昭示天下,向整个社会传达人们可以或必须加何行为的信息,起到告示的作用。
2指引作用法是通过规定人们在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违反法律规定应承担的责任来调整人们的行为的。
调整就是指引指引作用的发挥以对法律要求的知晓为前提。
3评价作用法律作为一种行为标准和尺度,具有判断、衡量人们的行为的作用。
4预测作用法具有预测作用,人们就可以根据法律来合理地作出安排,以便用最小的代价和风险取得最有效的结果。
5教育作用法的教育作用对于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权利意识、义务观念、责任感、遵守法律和纪律的自觉性,是不可或缺的。
6强制作用法的强制作用在于制裁违法行为。通过制裁可以加强法的权威性,保护人们的正当权利,增强人们的安全感。
对人的称呼有何讲究?在社交场合,对人的称呼?
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际中,经常要与各种年龄、性别、身份的人互相交往和相处,都有一个如何称呼别人的问题。由于各国、各民族语言不同,风俗习惯各异,因而在称呼上差别很大。如果称呼错了,不但会使对方不高兴,甚至还会闹出笑话来。在比较正式的社交场合,对别人称呼不得当,就显得有失礼貌,有时甚至对自己与他人的交际相处带来不利影响。现在一般社交礼仪中的称呼(又称称谓)逐渐趋向于简单化,但也更注重亲切与尊重。在商务交往中,应重点掌握公众称谓和国际交往中的称谓。 公众称谓一般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而有所变化的。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一般社交场合和工作场合,“同志”这个称呼比较普及。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一些社交场合,称男士为“先生”,年轻女子为“小姐”、“女士”,也可以用职业名称来称呼,如教师、医生、律师、导演等;某些职称也可以称呼,如教授、编辑、记者、工程师、技术员等;也可以用职务称呼,如王校长、张主任、李总编,或用军衔称呼,如“王将军”、“杨少校”、“李连长”等。 国际交往中,一般对男子称先生,对女子称夫人、女士、小姐,这些称呼均可冠以姓名、职称、衔称等,如“戴维先生”、“秘书小姐”、“杰克夫人”等。但在日本,对女子一般不称“小姐”、“女士”,而称“先生”,如“中岛京子先生”。 对地位高的官方人士,一般为部长以上的高级官员,按国家情况称“阁下”、职衔或先生,如“部长阁下”、“主席先生阁下”、“大使先生阁下”等。但美国、墨西哥、德国等国没有称阁下的习惯,因此在这些国家可称先生。对有地位的女士可称夫人,对有高级官衔的妇女也可称“阁下”。 君主制国家,按习惯称国王、皇后为“阁下”。对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人士既可称爵位,也可称“阁下”,一般也称先生。 对医生、教授、法官、律师以及有博士等学位的人士,均可单独称“医生”、“法官”、“律师”等,同时可以加上姓氏,也可加先生,如“卡特教授”、“法官先生”、“律师先生”、“马丁博士”等。 对于自己已经认识的人,多在姓氏之前加上称呼,千万不可以用名代姓,如说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人们一定要称之为华盛顿总统、华盛顿先生,因为华盛顿是他的姓,如果称他为乔治先生,保证震惊全场。因为只有以前的黑奴才会如此称呼主人的,此点国人都常常弄不清楚,所以也让别人惊异连连。 有不少人一见外国人就称为“Sir”(先生),这是不对的。因为只有对看起来明显十分年长者或是虽不知其姓名但显然是十分重要的人士方才适用之,当然面对正在执行公务的官员、警员等也可以Sir称呼以表尊敬;而相对于女士则一律以Madam(夫人)称呼之,不论她是否已婚。 称呼指的是人们在日常交往应酬之中,所采用的彼此之间的称谓语。在人际交往中,选择正确、适当的称呼,反映着自身的教养、对对方尊敬的程度,甚至还体现着双方关系发展所达到的程度和社会风尚,因此对它不能随便乱用。 在中国的礼仪称呼中,关系十分密切的人之间,可以不称其姓而直呼其名。长辈对晚辈大都这样称呼,但关系普通者之间以此称呼是不适当的。 在同事之间,可以姓氏前边加上“老”或“小”相称,对年长者称“老章”,对年轻者称“小吴”。 对于知识界人士,可以直接称呼其职称,或在前边冠以姓氏,如“曾教授”、“曹医生”等。对于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或师长,可以称呼其“先生”。 有时遇到才结识的朋友,且年长于自己,不知该怎样称呼好的话,可以称之为“老师”,尤其对文艺界人士可以这样做。年轻的朋友为了表示亲热以“哥们儿”、“姐们儿”相称,不太文雅,而叫人外号则更是粗俗失礼行为。 向他人介绍家人时,中国人喜欢称呼自己的伴侣为“爱人”,称呼父母为“家父、家母”,称呼子女为“小儿、小女”。对朋友的父母儿女则分别称为“令尊”、“令堂”、“令郎”、“令嫒”。 敬语主要指的是在人际交往活动中蕴涵着的对他人表示敬重、礼让、客气等内容的语言表达方式。敬语是谈吐文雅的重要体现,是展示谈话人风度和魅力的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尊重他人并获得他人尊重的必要条件,是人际交往达到和谐融洽境界的推动因素。一般而言,敬语的类型可归结为以下几种。
1.问候型敬语 问候语即人们彼此相见相互问候时使用的敬语,通常有“您好”,“早上好”,“久违了”等。问候型敬语的使用既表示尊重,显示亲切,给予友情,又充分体现了说话者有教养、有风度、有礼貌。
2.请求型敬语 俗话说,人生在世,不可能“万事不求人”,而请求型敬语就是在请求别人帮忙时所使用的一类敬语。这类敬语通常有“请”,“劳驾”,“请多关照”,“承蒙关照”,“拜托”等多种不同表达方式。
3.道谢型敬语 道谢语即当自己在得到他人帮助、支持、关照、尊敬、夸奖之后表达谢意时所使用的敬语。这类敬语最简洁、及时而有效地表达就是由衷地道一声“谢谢”。除此之外,属于这种类型的敬语还有“承蒙夸奖、不胜荣幸”,“承蒙提携”等。
4.致歉型敬语 在现代生活中,人际交往的层面不断扩大,人际关系的网络也日趋复杂,这使得人际之间的矛盾时有发生。而当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伤害或消极影响时,最平常的致歉型敬语是“对不起”,“请多包涵”,“打扰您了”,“给您添麻烦了”,“非常抱歉”等。 当然在人际交往活动中,敬语的使用是非常普遍的,除了上述四种类型外,在其他一些场合下也常用敬语,如等待客人说“恭候”;请人勿送说“留步”;陪伴朋友说“奉陪”;中途先走说“失陪”;向人道贺用“恭喜”;赞赏见解用“高见”;欢迎消费者用“光顾”;谈及老人年岁用“高寿”;称小姐年龄用“芳龄”;说他人来信为“惠书”,等等。 但是不管运用何种敬语,在表达上都要注意: 首先,敬语的使用要本着诚心诚意的原则,不能只是作为形式上的应付或敷衍塞责;其次,要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场合、不同氛围灵活掌握敬语的使用,既要体现出彬彬有礼,又要不落俗套;再次,使用敬语时还应认真、得体、直截了当,不要含糊不清,同时还要注意对方的反应,并辅之以必要的体态语言。总之,要力求通过敬语的表达使从事人际交往的人们在心里产生反响和共鸣,以达到感情的进一步交流。
对江湖人的称呼?
对女子的称呼:女侠客,女施主,女侠、幺妹等。
对男子的称呼:客官、大侠、少侠、仁兄、兄台、壮士、年轻人、老者、大师、官人、兄台、道士、侠客、令兄等。
扩展资料:
古人称谓:
1、以名字称
古人的名大都用于自称,极少有人直呼其名。称字的多为长辈或同辈。以著名抗日民族英雄张学良将军为例,将军常对人自称“学良”,而他的师友多呼之为“汉卿”,有亲切、亲近意味。
2、以别号称
著名诗人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欧阳修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称别号多是表恭敬之意。
3、以郡望称
郡望是指一个人的故乡,如唐代散文家柳宗元祖籍河东,韩愈世居昌黎县,因之后人分别称他们为柳河东、韩昌黎。二人又分别有《河东先生集》、《昌黎先生集》传世。
4、以官位称
王维曾官居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杜甫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柳永因官至屯田员外郎,故又称柳屯田。
5、以谥号称
谥号是一个人死后,皇帝根据他生前功劳而封的荣誉称号。如欧阳修谥号文忠,后人称之为欧阳文忠公,有《欧阳文忠集》,范仲淹谥文正,后人称之为范文正公。
6、以书斋称
蒲松龄因其书房名为聊斋,世称聊斋先生,有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闻名。
7、以代表作称
宋词人张先语言工巧,曾以三处善用“影”字,人称张三影。
8、以居所称
清才子袁枚因居随园,称为随园主人
钓鱼人对渔具的称呼?
各个地方的钓友叫法不同,比如合肥人称为(家伙餐)
对人不尊重的称呼?
“喂”
我曾经听到一个朋友说过,他和另一个女同事是一个部门,由于工作关系,两人越来越熟悉。
他称呼女同事,偷懒,干脆直接简称人家为“喂”:
喂,喂,那文件夹呢?
喂,那份资料放哪了?
……
这女同事知道他是称呼他,开始是礼貌还回复他,后来听他就是喊个“喂”,她干脆就不理他。
他连喊了几次,“喂,喂,你没听见啊?”之前和他说说笑笑的她,脸上顿时挂了层冰霜,她直接吼他:
“你喊谁啊,谁是‘喂’?!”
这之后,两人的关系一下冷了,她好像为这“喂”记了仇,再见他就像没看见!
朋友问我:“关系再好的两个人,也不能喊她‘喂’吗?”
其实,一个“喂”字的称呼代表着不礼貌,从对方来看你不尊重人家、轻视人家,既然你都不尊重人家了,人家有必要去尊重你?
所以,男生和女生相处,关系再好,也不要去称呼人家一个“喂”!
2.“妞”
妞,一般是女生长辈才能喊的称呼。
当一个男生和女生熟悉后,有的会去喊女生“妞”,表示着自己的英俊不凡、有着幽默的谈吐。
比如,他对女生说:妞,借你的书看看。
他自我感觉良好,却不知女生听了对他会很讨厌。
称呼的前提,首先是要尊重人家,拿一个不尊重人家的称呼去称呼人家,不表示着你有风趣,你有吸引力。
反而人家会认为你的修养差、素质低,最后还会后悔认识了你这个人。
不用说,男生的一声“妞”,就会丢掉了一个朋友!
3.“美女”
现在有的男生和女生交流,说话往往会去油腔滑调,认为这是自己的魅力!
比如,称呼女生为“美女”。
“美女”这称呼,听着是夸女生好看、漂亮,但实际上有些字眼是要分时代和用语的对象。
我们去饭店吃饭,其实我们见到任何一个女服务生都会去称呼“美女”。而如果在你赴宴的成员中,有一个女生,服务生同样称呼她也是“美女”。
我们在大街上,如果需要一个女生的帮助,比如问她:美女,打扰下,现在几点了?
所以,美女,现在只是个年轻女性的“统称”,和是不是美女没有关系。
男生假如称呼一个关系好的女生为“美女”,她一定会不高兴,反而认为这是戏谑,还有点讽刺她不是美女的意味!
其实,想称赞女生是“美女”,还不如夸她好看、漂亮,她才会开心!
所以,女生最讨厌的这三种称呼,男生尽管和她关系再好也别喊错!
古代对抄书人的称呼?
抄书,从仓颉造字开始,一直存续至上个世纪。
但是自春秋战国到民国后期,抄书都是有专门的人员完成的,相当于现在的印刷工或者打印工。南北朝时就已经有了以抄书为业的“经生”,到唐玄宗时还专门设有修书院,负责抄书的人叫“御书手”。地方政府也有抄书的机构,负责抄书的人叫“书手”或“楷书手”。还有词叫“书令史”,也是官方抄书人员的称呼。民间代人抄书的,叫“佣书”,他们以抄书来维持生计
元朝对西夏人的称呼?
元朝称西夏为河西,或称唐兀,视同色目,政治上给予优厚待遇。
西夏(1038年—1227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在中国西北部建立的一个政权,自称邦泥定国或白高大夏国、西朝。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前期和辽、北宋,后期与金朝并立。历经十帝,享国189年。从881年李思恭任定难军节度使起,李氏政权共计346年。
唐末党项拓跋首领李思恭因平定黄巢有功被封为定难军节度使,赐封五州之地。党项先后臣服于唐朝、五代诸政权与北宋。五州之地被北宋并吞后,李继迁出走创业,990年被辽朝封为夏国王。夏州政权被北宋并吞后,李继迁不愿投降宋朝而出走创业,陆续占领河西走廊地区。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国。西夏在宋夏战争与辽夏战争中获胜,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夏毅宗到崇宗时期,大权掌握在皇帝的太后与母党手中。西夏因为皇党与母党的对峙而内乱。
金朝崛起后,西夏改臣服金朝。夏仁宗期间发生天灾与任得敬分国事件,但经过改革后,到天盛年间出现盛世。漠北的大蒙古国崛起,西夏最后于西夏保义二年(1227)亡于蒙古。
西夏疆域范围在今宁夏、甘肃、青海东北部、内蒙古西部以及陕西北部地区,占地两万余里。对外关系上,表面对辽宋金称臣,实则对内独立称帝。前期与辽和北宋经常发生战事,保持三国鼎立的局面,后期与金并立,末期受蒙古的威胁。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