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婚姻家庭法律常识·继父子关系可否通过起诉解除
一、热门婚姻家庭法律常识·继父子关系可否通过起诉解除
目前,法律上没有明文规定形成抚养关系的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关系如何解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有关规定,继父或继母和受其抚养教育的继子女间的权利和义务,适用婚姻法对父母子女关系的有关规定。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那么继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能否因生父或生母死亡或离婚而消除呢?
继父母和继子女关系,是由于父母一方死亡,另一方带子女再婚,或者父母离婚后另行再婚而形成的。它是一种姻亲关系,但根据情况的不同,可以产生三种类型的法律关系:一是名份型。即继子女没有受继父或继母的抚养教育,也没有对继父或继母尽赡养扶助的义务,关系松散,仅有继父母子女名份,他(她)们相互间纯为姻亲关系,双方无任何权利义务关系。二是形成抚养关系型。即继子女尚未成年,与继父或继母生活在一起,继父或继母对其进行了抚养教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21条的规定,“继父或继母和受其抚养教育的继子女间的权利和义务,适用本法对父母子女关系的有关规定”的规定,这种类型是一种因相互间存在着抚养事实而产生的法律拟制血亲关系。三是收养型。即继父或继母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第14条的规定,经继子女及其生父或生母的同意,明确收养了继子女,该继子女与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生父或生母相互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告消除,是一种因收养事实而直接产生的养父母子女关系,也是法律拟制血亲关系。
名份型继父母子女关系,仅存在着姻亲关系,这种名份之称,基于继子女的生父母与继父母婚姻关系的存续与否而自然成立或终止。不管婚姻关系是否存续,双方之间均无任何权利义务关系。
形成抚养关系的继父母子女关系,他们之间即存在着姻亲关系,也存在着抚养关系。继子女受继父母抚养教育的事实不能消失,他们之间已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不能自然终止,既不能因为双方不在一起共同生活而“自然解除”,也不能因为继子女的生父或生母死亡或与继父或继母离婚而“自然解除”,一方起诉要求解除这种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没有规定,人民法院应视具体情况作出是否准许解除的调解或判决。
收养型继父母子女关系,他们之间即存在着姻亲关系,又存在着收养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第25条规定:“收养人在被收养人成年以前,不得解除收养关系”;第26条规定:“养父母与养子女关系恶化,无法共同生活的,可以协议解除收养关系”。根据这两条规定,准许收养人一方要求与被收养人解除收养关系,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被收养人已经成年;二是养父母与养子女关系恶化,已无法共同生活。
由于形成抚养关系的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的权利和义务,适用婚姻法对父母子女关系的有关规定,故和收养关系下的养父母与养子女之间的关系一样,同为法律拟制血亲关系。法律拟制血亲关系即可通过一定的法律事实和法律行为成立,也可通过一定的法律事实和法律行为解除,故形成抚养关系的继父母子女关系也可以解除。收养法规定了解除收养关系的两个必备条件,这个解除条件也应当是解除形成抚养关系的继父母子女关系的条件。但因收养法只是调整收养关系的法律规范,形成抚养关系的继父母子女关系不由其调整,故在法律没有明文规定形成抚养关系的继父母子女关系解除的条件的情况下,可参照收养法的规定精神来处理这类纠纷。
我国法律规定形成抚养关系的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为拟制血亲关系,其目的在于保障继子女与继父母之间的幼有所育,老有所养,防止虐待和遗弃,促使家庭团结和睦。本案被告李某自幼随其父和原告解某一起共同生活,并由二人共同抚养;被告15岁时其父病逝,被告仍由原告继续抚养成人,他们之间无疑已经形成了抚养关系。被告李某成年后,不务正业且品行恶劣,不愿靠自己劳动独立生活,经常为琐事与原告发生纠纷,致使原、被告间矛盾不断加深,关系不断恶化,已不能继续在一起共同生活。因此,作为继母的原告提出与被告解除继母子关系,符合解除的条件,对其诉讼请求应给予支持。
二、谈谈家庭生活中应该知道那些法律知识
民法知识要多看;婚姻法、物权法;邻里纠纷;业主与物业纠纷;生育与教育等
三、建筑装修法律知识
从法律上讲,你们之间其实是一种加工承揽关系。即通俗讲是,你将自己的事务交由他人处理,他人负责提供工具和人力负责完成你所交付的工作,并于一定的期限完成并交付工作,等你验收认为合格之后在付给费用的情形。根据您的描述,不清楚你们之间是否有签订相关书面协议?如果没有的话,要通过法律即诉讼的方式去解决的话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首先最大的困难是举证。要知道法律是讲证据的,没有充分证据支持您的主张,最终也将得不到法院的支持的,所以,这一点很重要。
如果确实没有签订任何的书面协议,那是否有您支付给其工程款的相关凭据或其他相关凭证?或者,有没有其他人(最好是和您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其他人如周围的邻居等)能够证明您与上述邻居之间有存在加工承揽关系的事实。如果有而且未超过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一般是自您知道或应当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害之日起2年内),则您可以考虑通过向法院起诉,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但需要提醒的是,诉讼毕竟不是最佳途径,因为程序比较复杂而且期限也较长,如果可能的话最好还是双方再好好协商,看能不能解决更为妥当;如果您真是考虑要通过诉讼解决问题,则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祝您好运!
以上回答仅供参考!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