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代奉行的思想?
从战国末期到西汉,中国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政治上的总趋势都是走向大一统。战国时代七雄并立,百家争鸣。到了秦朝,六国覆灭,天下归一。而在文化上也实行了“焚书坑儒”、“以法为教”的政策。西汉前期,推行黄老学派的无为而治、休养生息。到了汉武帝时期,无为而治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被提出来。但是儒学想取代黄老学的正统地位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反映了西汉政府治国方略的大转变。
一,无为而治和内忧外患的冲突
汉朝建立后,推行了黄老学派的无为而治政策。其主要的思想原则也就是“块然若无事,寂然若无声,官府若无吏,亭落若无民。闾里不讼于巷,老幼不愁于庭。”在政治上,减少秦朝以来的苛政严刑,尽量不要改变过去的政治体制,“遵而勿失”;在经济上,推行了休养生息,减免赋税,尽量不修大工程,以免耗费民力财力;在外交上,采取怀柔、和平等措施,尽量减少战争的爆发。
经过了几十年的休养生息,西汉的经济到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进入了繁荣的局面,史称“文景之治”。到汉武帝继位之初,国家的经济达到了顶峰状态,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描述到“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虽然其中不免夸张之辞,但休养生息给西汉带来的繁荣还是足以说明。
但无为而治过分强调不干预,也开始加重一些政治矛盾。在经济上,由于政府干预较少,使得民间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失去了土地的农民要么成为了流民,要么依附于豪强地主,成为了农奴。“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在政治上,地方的诸侯王势力羽翼丰满,对中央产生了巨大的威胁,在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便是西汉诸侯问题的全面爆发。在外交上,匈奴强盛,不断侵扰边疆地区,而南越等国也反复无常。
因此,继续推行过去无为而治的政策已经难以调节这些地方和外部出现的新问题,无为而治必定将被一种新的统治思想取代。而这时候儒学经过荀子、贾谊、董仲舒等人的不断吸收了法家、阴阳家等学派的思想,改造儒学,使得儒学成为了一门能够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服务的新儒学。因此,新儒学取代黄老学派的地位便成为了历史趋势。
二,独尊儒术确立的艰难过程
在汉武帝继位之初,朝中有许多大臣已经开始支持儒学。如田蚡和窦婴都喜欢儒学,《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记载:“魏其、武安俱好儒术”。而汉武帝本人由于从小接受卫绾等儒生的教育,因此也十分喜欢儒学。但汉武帝上台之初,国家实权还掌握在窦太后的手中,而窦太后则是黄老学派的坚定维护者。她曾要求宗族人员都必须习读《老子》等道家书籍,稍有非议则遭到惩罚。早在汉景帝之时,儒生辕固生就差点被窦太后处死。因此,汉武帝要推行儒学必然会面临巨大的阻力。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下令要求中央和地方的官员向朝廷举荐“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也就是广招人才。此时的丞相卫绾提出说举荐的人才必须是儒生,“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汉武帝同意推行此政策,这是“独尊儒术”的第一次尝试。然而由于窦太后掌握大权,独尊儒术就只能成为一纸空文。
汉武帝
第二年,御史大夫赵绾和郎中令王臧希望汉武帝能够亲政,建议上书不必经过窦太后。结果很快,赵绾和王臧被捕入狱,被逼自杀,而丞相窦婴、太尉田蚡也被免职。这次事件表明窦太后的势力依然十分顽固,而刚刚继位之初的汉武帝显然武力和窦太后抗衡。
东汉太学讲学画砖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汉武帝在和窦太后的斗争中开始取得了胜利。公元前138年闽越国进攻东瓯,东瓯向汉朝求救,汉武帝“遣中大夫严助持节发会稽兵,浮海救之”。这说明汉武帝已经掌握了军权。公元前136年,汉武帝正式设立了“五经”博士,将儒家经典《诗经》、《礼记》、《周易》、《尚书》、《春秋》作为官方的教材。五经博士的设立标志着儒学开始正式从未正统思想,而黄老学派开始退出了政坛。第二年,窦太后去世,标志着无为而治的时代正式结束了。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