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职人员为什么要参加遴选考试?
不谈奇迹和“神迹”,只谈谈我等没有背景的凡人常规操作,乡镇的出路无非是以下几种:
出路一提拔
如果起步乡镇,常规步骤是某办做干事5年,某办做干事又5年,40岁那年终于遇到赏识自己的镇党委副书记,委任某办副主任,45岁那年荣升某办主任,50岁调某办主任,至退休。
可叹,终其一生,“副科病”都得不了,仍未入流也。起点决定终点,高度决定命运,古人诚不我欺。
出路二遴选
不用我多说,这条路题主已经在走了,失败三四次不算什么,遴选僧多粥少,竞争激烈,大龄考生多的是。
我当年从乡镇遴选省办公厅,也是考了三次才上岸,左右没有更好的出路了,熬资历也是熬,遴选也是熬,体制外又是另一番血雨腥风,没有辞职的勇气,就只能继续在岗位上深耕。
既然没有选择的余地,不如放下对未来的焦虑,安心工作和备考,只要还有机会,就值得一试。
出路三躺平
如果考也考不走,提拔也提拔不了,就躺平放过自己吧。
比如培养一些兴趣爱好,读书看报、书法写作、养花喝茶之类的,从书香中寻找人生价值,未尝不可,详情参见单位里那些优哉游哉的老同志就行了。
要知道在你心里乡镇是起点,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是梦寐以求的终点了。
不过这条路算是穷途末路的最后选择,至少现在的你还对未来有向上的期待,有拼搏进取的心,有参加遴选的机会,还没到自我放弃的地步。
最后选哪条路要看你自己的选择,作为已经成功从乡镇遴选省直的过来人,我只能从遴选备考方面给你一些建议。
青衿之志,履践致远
考了三年的遴选,练习了几十套真题,最直观的感觉是这些题目万变不离其宗,案例分析、公文写作等题型和实际工作紧密相关,全面测查机关工作能力。如果对于机关工作规则、公文撰写规范有一定了解的话,是很答好这类题目的。
不如就把平时的日常工作当做磨练自己的机会。
如果之前没有从事过文字工作,没有形成有益的知识积累,对于遴选做题是非常不利的,建议主动向领导提一提,承担一些写材料的任务。领导和同事估计都大家欢迎,毕竟在单位,写材料是人人避恐不及的第一等苦逼事。
刚开始承担写文字工作一定是有压力的。我的做法就是一个字:学!
可以向书本学、向同事学、向前辈学,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么个道理。
向书本学,跟着遴选笔试教材打基础。
公选王是比较靠谱的大机构,《遴选笔试冲刺宝典》内容全面,严谨不出错,刚接触材料写作的时候打好基础最重要,不说写得多出彩,至少在格式上、内容上不能出错。
向同事学,向之前写材料的同事取一取经。
遴选教材上的内容是比较标准化的,但各个乡镇单位对于材料写作的要求可能存在细微的差别,在这种情况下,大方地去询问同事就好了,他绝对倾囊相授,估计巴不得你赶紧学会好减轻他的工作量。
向前辈学,利用好政府网站上的文件资料。
要说哪里的材料最多,绝对是各级政府机关的网站上面,既然已经发布上去,都是可供参考的“范文”,写材料本身也不需要什么原创力,仿照标准去写就可以。
我从写材料开始就建立了一个文件夹,每次见到好的文章、文件材料,都要分门别类地把他们存下来,比如“组织生活”、“机关党建”、“乡村振兴”等等。
一旦没有思路,就从文件夹里面找参考,总能得到启发。当然,并不是要完全抄袭,而是化为己用。日常工作中能写好文件材料,在遴选考试中遇到诸如概括经验做法、提出对策之类的题目,也就信手拈来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备考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无外乎两个,一个是效率低,一个是思路窄。
对于乡镇公务员来说,工作责任大、任务重,“5+2”、“白加黑”基本是常态,住在宿舍里基本是24小时全天候待命,想要真正静下心来做题、分析,其实并不容易。在有限的备考时间内,靠自己“闭门造车”似的复习效率并不高,听课是给自己减负、提速的好方法。
做题思路也是遴选一大难关,遴选无疑是单位级别的跨越,想要有资本上岸,就得有高层思维,能站在高层机关单位的角度看问题,想要用基层思维拿高分是不可能的。
《潘战遴选全课》的高层工作思路是遴选高分的关键,一定要当做核心资料来用。
遴选本质是向上发展,思路也必须要跟得上,备考期间跟着潘战在建立思路的基础上学习做题方法,彻底摆脱惯性思维是必要的一步。
尤其是本身工作和高层单位没什么接触机会的,掌握高层工作思路,灵活从上级机关角度出发,提出可行对策,笔试拿到高分更有保障。
潘战是录播课,可以自己掌控学习节奏,我经常暂停记笔记、做例题,有时候临时来了工作也没关系,下次再接着进度看就行了,错过不了重要内容。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对于遴选备考来说,积累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说白了遴选考的就是办文办事办会的能力,刚开始练材料的时候标准足矣,参加考试和各单位的“笔杆子”竞争,写作质量也非常重要。
就像我上面说过的文件夹,从我准备遴选开始,里面的素材就在不断地扩充。除了从各个政府网站搜刮来的公告、文件、材料,后期提升文采的内容我也积累了不少。
学习强国、人民日报、还有一些诸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刊物,是比较值得去看的,对于写作帮助很大。
这些APP和刊物里面的内容很多,而且都划分有类别,按照自己的需求分门别类地去积累特别方便。
比如学习强国里面的“新思想”版块,里面收录了重要的活动、会议、文章,内容非常丰富;人民日报的专家专栏和党刊中的文章观点老辣,对于接触基层工作思想桎梏来说,看这些规范、严谨、深刻的文章是受益极大的。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阅读”和“背诵”完全属于不同的认知层次。阅读只能达到理解和浅淡印象,而背诵则可以入脑入心。
每天最好能给自己定一个目标,并且坚持执行,我当时要求自己每天背一段加分素材、每周背一篇高质量文章、每周作答一套遴选真题。
是的,其实不光素材需要积累,做题也需要积累。
不排除有些大神个人能力与报考岗位的适配性极高,考试内容恰好就是他最擅长的东西,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特别是身处乡镇的基层岗位,对于遴选的题目并不了解,做题训练就非常重要。
我两次备考都一直在用公选王练题,每道题除了真题之外还有对应的参考答案和解析,做完就能直接对照自己修改。
这些答案解析和潘战课上例题讲解的精华部分我都整理了下来,做到相似题型可以拿出来揣摩参考,有重点地去练习。做题水平就是在不断的练习、答案总结、再练习过程中提升起来的。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不知道题主这三四次遴选是如何备考的,我想提醒的一点是趁早开始,不能等遴选公告出来以后再备考学习。
我身边遴选上岸的人大体上分为两种:一种经过至少半年以上的备考,一种是至少参加过三次以上的遴选。
虽然已经有门槛,遴选比之公考的竞争程度不遑多让,我自己参加遴选,第一次1:340,第二次1:423,就算通过了笔试,也是1:5的比例进行面试,难度很大。 甚至某种程度上讲比公考竞争更加激烈,毕竟,竞争者们是同样有着工作经历、知识积累,甚至更有经验、更有优势的人。
能够从这些人中脱颖而出,除了运气,更重要的是相当过硬的实力。
所谓“笨鸟先飞”,在我心里我就是那只笨鸟,第一次参加遴选的时候分数非常难看,有一段时间我都在心里怀疑自己是不是个废物,明明已经在体质内摸爬滚打了五年,一参加考试仿佛毫无长进。
有一句话叫做“千万不要懒,懒习惯了,稍微努力一下就以为自己在拼命。”
说的很像是那个在乡镇五年,逐渐麻木油滑的我,直到第一次遴选的成绩把我打醒。最后能够成功上岸,靠的是我无间断地学习练题,靠的是我拼命把文字工作往自己身上揽,靠的是我不敢影响白天的工作于是每晚挑灯夜战。
顺利进入省直之后,身边环绕着各路精英,工作时有涉及省里的重要事件,才开始庆幸当初逆流而上的自己。鞋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也只有自己,才知道选择的路值不值得走下去。
当然,扎根基层,奉献青春,振兴乡村,也是一件很伟大的事。
所以从乡镇人实际的、现实的“出路”来讲,我给题主的唯一建议就是“不要想太多”,或者换句话说是做出最好与最坏的打算。
遴选成功,是机遇,是未来,但具体到单位、岗位、工作内容、自身能力与性格等因素未必你真的喜欢。
留任乡镇,是重复,是繁琐,但也未必等不到属于自己的晋升机会,可能更加踏实稳妥。
想要到更好的平台是好事儿,但本职工作也非常重要。当好领导的得力下属,当好同事的靠谱战友,这样往前走的时候,愿意往上推你的人就会多,想要往下拽你的人才会少。
只要以梦为马,把握自我,不负内心,任何的选择都可以是“出路”。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