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 正文内容

电子合同中的电子签名,法律是怎么规定的?

2024-06-12 11:10:53法律法规1

电子合同中的电子签名,法律是怎么规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

第四条能够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并可以随时调取查用的数据电文,视为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书面形式。

第十三条电子签名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视为可靠的电子签名:

(一)电子签名制作数据用于电子签名时,属于电子签名人专有;

(二)签署时电子签名制作数据仅由电子签名人控制;

(三)签署后对电子签名的任何改动能够被发现;

(四)签署后对数据电文内容和形式的任何改动能够被发现。

当事人也可以选择使用符合其约定的可靠条件的电子签名。

第十四条可靠的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或者盖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由此可见,电子合同与纸质合同一样具有法律效力,但重要的是选择可靠电子签名、签署流程规范、防篡改时间戳、关键信息的保存,所以建议选择有保障、有资质的第三方电子合同平台,可以了解一下众信签电子合同。

众信签是国家电子合同标准研制及应用试点,可提供签约方身份认证、标准合同模板调用、合同在线起草、在线签署、电子证据保全、在线公证仲裁等在内的一站式服务,为政府、企业、机构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高效便捷、权威公信的“互联网+合同”解决方案。

电子签名是否有法律效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规定,电子签名具有与手写签名同等的法律效力。在法律上,使用数字证书发出的电子签名是“以数据形式附加于数据电文中或者与数据电文相关联、用于识别签名人身份并表示签名人认可数据电文的数据”,可以和手写签名一样作为签署合同和其他重要文件的方式使用。

然而,本质上电子签名和手写签名还是有区别的,电子签名可以更大程度上保护签名人的隐私和安全,同时也更便捷、节省时间。但是,使用电子签名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确认电子签名系统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比如是否采用了数字证书技术等;

2. 签署人在签署前应该详细阅读合同条款,确认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3. 在签署前应该核实身份,确保签署人是本人,避免身份被盗用;

4. 由于电子签名具有不可抵赖性,因此签署人应当自觉遵守签署过后的协议,并对签署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总之,电子签名具有法律效力,但是使用电子签名需要注意安全和合法性,切勿盲目相信和随意使用。

电子签名有法律效力吗?

电子签名有法律效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第三条

民事活动中的合同或者其他文件、单证等文书,当事人可以约定使用或者不使用电子签名、数据电文。

当事人约定使用电子签名、数据电文的文书,不得仅因为其采用电子签名、数据电文的形式而否定其法律效力。

前款规定不适用下列文书:

(一)涉及婚姻、收养、继承等人身关系的;

(二)涉及土地、房屋等不动产权益转让的;

(三)涉及停止供水、供热、供气、供电等公用事业服务的;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不适用电子文书的其他情形。

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是什么?

《电子签名法》第14条规定,可靠的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字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同时,第13条规定,电子签名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才可视为可靠的电子签名:

(1)电子签名制作数据用于电子签名时,属于电子签名人专有;

(2)签署时电子签名制作数据仅由电子签名人控制;

(3)签署后对电子签名的任何改动能够被发现;

(4)签署后对数据电文内容和形式的任何改动能够被发现。结合《合同法》和《电子签名法》的相关规定,我们归纳总结一份有效的电子合同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数据电文原件,能够可靠地保持内容完整、防篡改,满足法律规定的原件形式及文件保存要求;

2、电子签名,能够标识签署人、签署时间,防篡改,满足法律规定的有效电子签名要求;

3、身份经过第三方有效认证,满足法律规定的认证要求;电子合同其实是合同的一种新形式,所以除遵守合同法的规定外,还应适用电子签名法的规定。但是,由于普通个人或企业用户实现上述条件过程繁琐且成本高,与电子化签署提速降本的初衷相悖。

因此,普通用户只需选择可靠的第三方电子合同订立系统即可签署有效的电子合同。

这也符合商务部在《电子合同在线订立流程规范》的规定:“通过第三方(电子合同服务提供商)的电子合同订立系统中订立电子合同,才能保证其过程的公正性和结果的有效性”。

电子签名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根据《电子签名法》的相关规定,可靠的电子签名具有与手写签名或盖章同等的法律效力。

又有,《电子签名法》第十三条:电子签名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视为可靠的电子签名:

(一)电子签名制作数据用于电子签名时,属于电子签名人专有;

(二)签署时电子签名制作数据仅由电子签名人控制;

(三)签署后对电子签名的任何改动能够被发现;

(四)签署后对数据电文内容和形式的任何改动能够被发现。

电子签名是不是具有法律效力?

电子签名是指数据电文中以电子形式所含、所附用于识别签名人身份并标明签名人认可其中内容的数据。电子签名并非是书面签名数字化图像,更多情况下是种法律概念。其中,可靠电子签名具备专有权、控制权、内容防篡改、签名防篡改四个特性,与手写签名或者盖章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签约涉及三要素:文件内容、签署方签字(盖章)、签署时间。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电子合同需要确保文件在签署和传输的过程中内容完整无误且无法被篡改、签名(盖章)为签约方本人且自愿、签约时间信息准确且无法被篡改,而为保证签约结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签署过程需要在第三方签约系统中完成。

数字签名技术是电子签名的底层核心技术,由非对称密钥加密技术和数字摘要技术构成。首先发送方利用Hash函数对文件内容进行加密并生成数字摘要,然后利用私钥对数字摘要加密形成数字签名;接收方利用发送方提供的公钥对数字签名进行解密;若解密后的数字摘要与发送方的数字摘要保持一致,则确认内容没被篡改且文件由发送方提供。

近年来,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更是为电子签名行业提供了强大的助推作用,不仅提升了电子签名的安全保障,同时降低了企业使用电子签名服务的门槛。

以上内容节选自《艾媒报告丨2018-2019中国电子签名行业专题研究报告》

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的法律效力有什么区别?

同等。

《电子签名法》第十三条电子签名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视为可靠的电子签名:(一)电子签名制作数据用于电子签名时,属于电子签名人专有;(二)签署时电子签名制作数据仅由电子签名人控制;(三)签署后对电子签名的任何改动能够被发现;(四)签署后对数据电文内容和形式的任何改动能够被发现。当事人也可以选择使用符合其约定的可靠条件的电子签名。第十四条 可靠的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或者盖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因此,可靠的电子签名和手写签名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电子签名怎么签?电子签名方法?

根据《电子签名法》相关规定,使用可靠的电子签名签署的电子合同具备与手写签字或盖章的纸质合同同等的法律有效性。

又,根据《电子签名法》第14条规定,可靠的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字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同时,第13条规定,电子签名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才可视为可靠的电子签名:

(1)电子签名制作数据用于电子签名时,属于电子签名人专有;

(2)签署时电子签名制作数据仅由电子签名人控制;

(3)签署后对电子签名的任何改动能够被发现;

(4)签署后对数据电文内容和形式的任何改动能够被发现。第16条规定,电子签名需要第三方认证的,由依法设立的电子认证服务提供者提供认证服务。选择可靠的第三方电子合同订立系统即可签署有效的电子合同。

这也符合商务部在《电子合同在线订立流程规范》的规定:“通过第三方(电子合同服务提供商)的电子合同订立系统中订立电子合同,才能保证其过程的公正性和结果的有效性”。

什么叫电子签名?什么叫电子签名?

1、电子签名是指数据电文中以电子形式所含、所附用于识别签名人身份并表明签名人认可其中内容的数据。

2、通俗点说,电子签名就是通过密码技术对电子文档的电子形式的签名,并非是书面签名的数字图像化,它类似于手写签名或印章,也可以说它就是电子印章。银行的简历最后一项的电子签名填写自己的姓名即可。

3、电子签名并非是书面签名的数字图像化。它其实是一种电子代码,利用它,收件人便能在网上轻松验证发件人的身份和签名。它还能验证出文件的原文在传输过程中有无变动。

4、如果有人想通过网络把一份重要文件发送给外地的人,收件人和发件人都需要首先向一个许可证授权机构CA(GlobalSign)申请一份电子许可证。这份加密的证书包括了申请者在网上的公共钥匙即“公共电脑密码”,用于文件验证。

人脸识别和电子签名具有法律效力吗?

人脸识别技术和电子签名在法律上是具有一定效力的,但具体效力取决于所在的国家或地区的法律规定以及使用的具体情况。以下是一般情况下的概述:

1. 人脸识别:人脸识别技术可以用于身份验证、访问控制、支付认证等多个领域。在一些国家或地区,人脸识别可能被认定为一种有效的身份验证方法,并被接受为证据。然而,对于人脸识别技术的法律效力,可能存在个体隐私保护的相关法规限制。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法律和隐私政策的规定需要遵守,以保护个人数据和隐私权利。

2. 电子签名:电子签名是一种用电子方式进行签名的方法,一般被视为与手写签名具有相似的法律效力。许多国家和地区(如欧洲联盟、美国等)都已出台相关法律和法规,确认了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在许多情况下,电子签名被认为是具有合同效力,并可以作为法律证据。不过,对于电子签名的法律要求和要素,不同的法律体系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应根据具体的法律和司法实践来确定其效力。

总而言之,请注意在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和电子签名时遵守当地法律的规定,并根据具体的应用情况进行评估。如果需要确保法律效力,请咨询相关的法律机构或律师以获取专业意见。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sute006.com/post/123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