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高考怎么阅卷的?
顺带一提,古代考试环境真的太艰苦了。考场是全封闭式的,连考生与考生之间都是完全封闭隔开的。考场用砖砌成一连排的隔间,左右和背后都是隔墙,每个隔间会在墙中间一前一后镶嵌高/低两块木板,低的当凳、高的做桌,白天当桌凳,晚上当睡铺。里面放了一个木桶如厕用,三天的考试时间内,是不允许离开这个小隔间的,考生们要在这小格子里面吃喝拉撒睡
阅前程序:糊名易书。
为了防止考生与阅卷人串通,在试卷上做标记,或是阅卷人员认出自己熟悉的考生笔迹而作弊。
古代送给阅卷人的试卷,并不是考生的原卷,而是经过一系列特殊处理。
交卷之后,考官会把考生的籍贯姓名等个人信息折叠掩盖起来,用空白纸弥封之后,再加盖骑缝章。这个程序叫做“糊名”。
易书,就是安排专门的人员,将弥封后的试卷再抄一遍。为了防止誊录有误,誊录手每天的工作量也是有限制的。
为了防止誊录手从中做手脚,誊录程序也有一套严格的规定。
本省的人员要回避,临时抽调。如有顶替冒名入场、代人改窜者,查出后将遭从严治罪。还有一项重要规定,就是誊录手不得携带墨笔入场。
誊录试卷时,统一使用朱砂红笔,所用的纸张数、墨水颜色均要一致。
现在大家看到有的状元卷子是一片红色笔迹,就是这么回事。考生的原始试卷因用黑墨书写,所以称为“墨卷”;而誊录后的卷子,都是用红笔写的,故称为“朱卷”。
誊写完毕,校对无误后,由对读官在试卷上盖章(关防)。所以这个岗位一般都是抽调成绩较好的秀才来担任。
古代的阅卷程序比现在繁琐很多。责任全部落实到具体人,每道程序还有人监督,因此每份朱卷上至少有6个各环节负责人的签印。
糊名易书之后,进入真正的阅卷程序。
试卷先分送给各阅卷人员进行评阅。试卷分送,是在主考官、同考官的监督之下来抽签分配的,所以阅卷人员也不知道自己改的是哪位考生的卷子。
阅卷人员将初阅后中意的卷子,推荐给同考官,这类试卷叫“荐卷”。同考官就是副主考,如果他中意哪份荐卷,会在卷上批一个“取”字。批了“取”字的卷子会被送给主考官,如果主考官也中意,则会在试卷上批一个“中”字。
历朝历代的阅卷时间都是有严格规定的,要求在一定时间内阅评完毕,所以大都是超负荷工作。
为了加快阅卷速度,按时完成朝廷规定的工作,阅卷人员也是想尽办法,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手段,就是看“第一印象”,也就是重点看考生的头场卷子。
古代阅卷的主观因素比现代要多,对考生的成绩影响很大,有不少落榜生是被不负责任的阅卷人员误了前程的。
因此,有的责任心强的考官会抽查未考中的“落卷”,主考官也有权力调阅副主考官未“取”的荐卷进行复核。
此外,还有一条比较人性化的规定——允许落榜生查卷,这也是监督阅卷人员的一种好办法。如果把优秀的卷子评差了,考生一旦上访,麻烦就大了,责任人是要被朝廷治罪的。
一般在考试成绩张榜公布后10天内,落榜考生都可以查看自己的试卷。落卷上会有考官的阅卷批语,一看就明白为何未被录取,也算死个明白。
马上就要进入考场的学子们,你们准备。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